
官员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官员腐败现象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是腐败官员对不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腐败心理的外化。为此,探究腐败官员实施腐败行为背后的腐败心理,并觅寻与之相对的化解对策是我们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官员腐败是在包括矛盾心理、侥幸心理、补偿心理和贪婪心理等腐败心理内因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外因共同怂恿下的必然恶果。
一、官员腐败心理及其要素分析
1.官员腐败心理的内涵
官员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伴随着权力的形成和官员的产生,就出现了官员的腐败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腐败现象是一种在极端的反社会的变态心理驱使下滥用权力满足私心和贪欲的病态现象。腐败现象的产生是腐败意识的必然反映,也是腐败心理的外在表现,更是腐败心理支配官员滥用权力的必然结果。
(1)腐败主体与官员腐败心理
腐败主体,即实施腐败行为的腐败官员。官员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有个别官员因主观原因而养成恶习,私欲膨胀,贪得无厌,不能始终如~地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这样的官员必然会滋生腐败心理。官员腐败心理就是指影响和支配官员准备和实施腐败行为的各种心理要素的总称。心理学以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可见,官员腐败心理与一般人的心理活动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是,没有太大差别,并不等于没有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两者存在本质的不同。比如,一般人和腐败官员,他们面对同一个事物,由于认知活动的不同,从而得出截然不同的认知结果等,等等
(2)官员心理与官员腐败心理
官员腐败心理,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和官员心理相同的属性。因为腐败官员也是社会人,在从事一般性的社会活动时也具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活动状态”官员腐败心理是指官员在从事腐败活动时,体验着的心理状态及腐败行为方式。在腐败心理的支配下,官员会产生利用人民委托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腐败行为。”官员腐败心理是腐败官员对现实状况的不良反应,是腐败行为发生的诱因,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心理学认为,动机支配行为,一般来说,没有动机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内隐的腐败心理活动是先于腐败行为实施之前而产生,并影响和支配着腐败行为的发展走向和具体的实施操作。
2.官员腐败心理的要素分析
(1)”别人花天酒地,我却节衣缩食”的矛盾心理
对于腐败现象,许多腐败官员,内心相当纠结和矛盾,他们基本上都具有那种”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心理。没涉案之前,他们对那些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并发誓要与其势不两立。但是,当他们身临其境时,却又表现得含含糊糊,半推半就,并认为他们的做法很识时务。此外,在业内,许多官员以为,他们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比较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要是与社会上那些一掷千金的富豪大款相比,他们却又相形见拙,自惭形秽。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那些经不住物质和金钱巨大诱惑的官员就产生了利用人民委托的公共权力捞一把的邪念。
(2)”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的赌气心理
许多腐败官员,并非开始就是腐败的,他们还是为党和人民辛苦工作过,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功绩,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伴随着许多地方或部门单位用人不正之风的出现,那些才疏学浅、胸无大志的官员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能力强、有技术、默默苦干、无钱无权无势的老实官员却收到了排挤和打压。此外,加之受个别官员的大肆敛财的恶劣影响,以及现存公职人员法律管理制度的缺陷,那些自制力差的官员会很容易步上贪污腐败、知法犯法的犯罪道路。
(3)”不说谁也难查问,说了也无妨”的侥幸心理
从内在腐败心理到外在腐败行为的转化过程中,侥幸心理的作用贯穿始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大高于受惩罚的恶果时,并且在他之前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犯罪分子实旌某种行为。事实上,”腐败行为被查处的概率很小,与其他犯罪不同,腐败官员有权、有钱、有势、有伞,即使被查处,除极少数数额特别巨大的外,也多是免予刑事处分或者适用缓刑。”另外,”腐败者敢于腐败还因为有退路,一发现风吹草动,便携带巨款逃到国外。”
(4)”临退捞一把”的补偿心理
有部分腐败官员,在社会收入差距拉开的情况下,看见别人住的房比自己好,开的车比自己高档,待遇比自己优厚,或者原来自己的下级都超过了自己,或者原本在学识、才华方面就不如自己的官员成为暴发户,内心就觉得极度不平衡。回头想想自己,那么多年为单位或或党或人民做了多少实事好事,应该说没有功劳也应该有苦劳,可是,到头来,自己却得到的少之又少,令人寒心。因此,眼看着自己就要退居二线,再细想过去自己吃的亏,就萌生了”临退捞一把”的贪念,为自己晚年留条后路,也算是对自己兢兢业业十多年的补偿和安慰。
(5)”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贪婪心理、
贪婪心理就是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的变态反应。”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④具有贪婪心理的人,为了钱财、声誉、美色,铤而走险,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肆意收受贿赂,侵吞挪用公款。比如,巨贪胡长清就是贪欲发疯的典型代表,他曾经忏悔道:”不义之财,可以使你葬身其中;勤劳所得,才是帮助致富的正道,这是我的惨痛教训之所在。”
二、探究官员腐败心理的主要成因
任何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并且造成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之间又都是相互联系的。当然,腐败心理形成也不例外,也是受一定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作为拥有一定职权的官员,他们腐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诱发官员腐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
(1)不良意识的存在和某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不良意识即不良世界观,它是个体心理视角下腐败链条的起点,其形成是主体把外部不良影响因素转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过程,即主体的选择内化过程。”⑥过去,我国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放在经济建设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松懈,加之一些媒体对西方发达国家奢侈的生活消费的过度渲染,使得不劳而获,追求享乐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甚嚣尘上,并在国内占有广泛的市场。因此,一些官员在这种不良意识和恶劣社会风气的支配影响下,外化为贪污受贿,侵吞挪用公款等腐败违纪或违法犯罪行为。
(2)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比如,市场经济原则、竞争性和趋利性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最大利益,信奉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特别是官员,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生权钱交易的念头。
(3)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分配制度的缺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管控制机制落实不到位,为那些意志薄弱的官员滥用人民委托的公权力搞腐败违纪和贪污受贿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在我国改革入世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调整,尤其官员,他们是首当其冲受到重大影响的利益群体。与社会上新富起来的新阶层相比,巨大的工资落差使部分腐败官员倍感心理失衡,从而助长了他们投机和侥幸的腐败心理。
(4)家庭成员的唆使和贪婪。有些官员之所以腐败,除自身原因外,还与其配偶的过分贪婪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中饱私囊,见利忘义,视人民利益于不顾的腐败官员背后,必然有一个欲壑难填、推波助澜的内当家,她们要么对丈夫的行贿受贿熟视无睹,要么与丈夫同流合污,甚至建立攻守同盟,共同索贿行贿、窝藏、转脏,等等。可以说,有些官员就是腐在治家不严,败在夫妻同流合污上。
(5)对官员教育管理严重缺失。过去,国家工作重心的偏倚,对各级官员教育有所松懈,尤其是思想政治和党纪政纪法纪方面的教育,使得部分官员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出现了”向钱看”、追求享乐的腐败心理。此外,对各级官员的日常疏于管理,特别是”八小时之外”的管理,加之目前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监督渠道的不畅通,这些都为腐败官员提供了一定的腐败土壤和空间。
三、矫治官员腐败心理的对策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相生相克的,一种事物的出现必然可以通过与之相对的解决办法来克服。当然,腐败官员的心理的解决也有相应的处置途径。一般来说,解决腐败官员的心理,依笔者来看,可以通过下面五个具体的办法来解决:
(1)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环境。多数腐败官员的认知扭曲过程都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与社会上的某些不良意识和不正之风紧密相连,因此要有效地预防腐败就须堵住不良意识的传播渠道,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环境。具体来说,第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过官员的思想认知和觉悟。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优秀的作品来教育人、塑造人。第三,就是要通过运用举办反腐败成果展览及开辟反腐倡廉专栏等,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
(2)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心理氛围。腐败的有效预防要依赖社会主义健康的心理氛围的适时构建。具体来说:第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部门或单位培训员工的必修课,着力打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努力创建员工健康的心理状态。第二,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第三,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领导干部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蜕变,使部分官员对腐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腐败的外部诱因。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是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第~,要建立内外有别、正反结合的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制度。第二,要建立重点领域领导干部廉政培训制度。第三,要针对腐败的社会诱因,着眼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4)消解诱迫官员腐败的压力。笔者以为,诱迫官员腐败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内部的,特别是官员配偶的压力;二是来自单位领导层内部的压力。这些环境心理压力迫使一部分官员不得不腐败,因此减免诱迫官员腐败的环境心理压力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路径选择。具体来说,第一,要加紧提高官员配偶的思想认知与觉悟,让他们发挥对其丈夫的有效监督作用。第二,单位领导层内部可以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5)提升官员的个人修养。近些年,有针对腐败官员病态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官员之所以会走上腐败违纪或腐败犯罪的道路,与他们自身缺乏一一定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笔者以为,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庸俗的需求上,不能把金钱看作是人生的最终奋斗目标。官员在实现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后,应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上。在茶余饭后,应多读些旨在提高个人修养的书籍,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只有做好”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概括为28个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概念 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危机,冲突和对...
技术与人有着须臾不分的关系。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在探求“现代性”问题的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极富人文特征的中国古代技术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 技术因人的需要而来到世间,因此一开始就与人有着须臾不分的关系,其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技术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和丰富。然而到了现代,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威力不断增长...
大学有追求自由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于大学的干预越来越多。大学在寻求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矛质越来越突出。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表现为大学本身性质的矛质性。主要表现在大学权利的矛质性、大学属性的矛质性、大学追求价值的矛盾性、大学评价标准的矛盾性四个方面。 19世纪不断加速的工业革命给大学所发现的知识以越来越现实的影响。学术知识“发展了工业生产上的奇迹”。大学应该为国家服...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立足干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大坐标系中思考我国的对外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而见解独到的国家利益观。他的国家利益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结合;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今天,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1989年l0月,在中...
政府关键的政务信息泄露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政府在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从信息技术、物理安全区域、信息安全制度、信息安全意识,业务信息交流和法律保护等方面构建政府信息安全策略,达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保护。 自从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为了提高政府管理工作的效率,政府纷纷加入到政务信息化的进程中,希望通过采用最先进的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来快...
由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50多年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突出双赢;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破除惟我中心论;能够促进国家关系的持续发展。 2O世纪5O年代,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已经...
文章以个案形式探讨了集体化时代中村庄与国家关系的生成问题。在国家的村庄化过程中,农民对国家的理解和表达主要是从原有的生存情境出发,并试图将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以期与国家话语保持一致;而在村庄国家化的追求中,也并非全是国家合法性的在场,也存在一些体现农民自身规则的情景。 论文关键词:事件;村庄与国家;集体化 一、问题提出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事件作为村庄与国家关系生成的重要中介,是我们理解...
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化提升的特殊性,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从而使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
电视作为具有综合传播优势的媒介成为公众的首选,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视科技类节目比重小,新闻报道缺少新形式,少有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如何增强科技节目的可视性。实现有效传播,值得大家共同探讨。自从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公民科学素养”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便走人了人们的视野。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公众的科学精神仍需培育,科学素养也要...
构建和谐社会措施的提出,标志着“和谐社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主义已崭露头角。和谐社会主义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政党为指导、追求公平与效率为目标、创建和谐社会为理想的综合体。探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评价与借鉴市场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
影响因子:0.510
影响因子:1.160
影响因子:3.978
影响因子:1.08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80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