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提到的“黑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颜色,二是指对比。老子说过:五色使人盲。因为在繁乱、喧嚣、时尚的色彩冲击下,由于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从而减弱了对产品符号的识别及信息的有效传达。因此,“黑白”语言的运用,不仅弥补了 现代 人心理及视觉的需要,同时也使现代设计色彩的空间增强了。
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 发展 ,在人类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大量色彩绚丽的设计物品通过各种大众传媒进入我们的视线,使得视觉感官的作用越来越强烈。在生活中出现的大量颜色,充斥着我们的视觉感官,这样也增加了我们在视觉和心理上对色彩的视觉疲劳。在这样的冲击下,就让我们对那种单纯、朴素、概括简练的“黑白”色更加欣赏。文章先讨论黑与白的关系,然后在平面设计中进行分析。所谓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摄影的采用等。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元素,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
1 黑白关系
一般把色彩分成冷色和暖色,但是要研究色彩决不能仅从这个方面区分,如:亮度、对比度、饱和度、互补色、感觉等,这里只对黑色和白色进行对比。
色彩并不是死的、不动的,由于色彩的波长不同,人感觉到的色彩有距离的变化,某些色彩看上去是向外扩张的,另一些色彩看上去是向内收缩的。歌德曾经说过:“一个黑色的物体,看上去总要比一个同样大小的白色物体小一些。”他还断定,一个放置在白色基底上的黑色的圆,要比一个放置在黑色基底上同样大小的白色的圆看上去小1/5。我们都知道穿黑色衣服的人显得比较苗条。在同一平面上黑色与白色相比,黑色感觉靠前一点,而白色感觉向后。
在光的作用下,人们依靠视觉来认识世界,组成人类视觉的两个因素是明度和色彩。色彩和明度在人的视觉上是难以分割的,万物中没有不含色彩的明暗,也没有不含明暗的色彩,色彩是可以用单纯的明度来表现的,黑白则是色彩明度高度概括的两极色。
黑色与白色是对色彩的极致抽象,黑色号称色中王、白色号称色中母,黑白两色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这两极的对比、组合巧妙的构成就能产生特殊极端的视觉效果。康定斯基说:“黑色意味着空无,向太阳的毁灭,向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无尽的可能性。”然而白色却有独特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最圆满状态,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各种色彩加在一起之后得到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它本身又缺乏彩色,从而也是缺乏生活之多样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既具有一种尚未进入生活的天真无邪儿童所具有的纯洁性,又具有生命已经结束的死亡者的虚无性,白色既是圆满状态又是虚无状态。
黑白颜色需要设计师别出心裁,运用点、线、面及黑白形体的曲直、刚柔、疏密、大小的对比穿插,从而产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强烈、明快的视觉效果。黑白是两个极色,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它有着更多的理性和抽象的味道,黑白的一般 规律 是白衬黑、黑托白、黑白穿插,也称阴阳结合。 中国 传统的道家太极图也是反转图形的一个典型代表,阴阳两极互生互长,生生不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是中国 哲学 意识的根源。其黑色与白色的运用正是体现了辨证对立、统一的两个极端。利用黑白两极所创作的阴阳相生形象表现出宇宙永恒的运动。用一条曲线分隔出黑白两个形象和阴阳两极的变化。黑中点白、白中点黑,正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起到了增强阴阳变化,同时也丰富了黑白的节奏,堪称绝妙的黑白装饰 艺术 设计。 2 设计与黑白
黑与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虚”就没有“实”,怎样积极调动画面各个元素,使它们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进而充分发挥视觉功效、传达信息,是设计所追求的。设计师要惜墨如金,不仅仅是为了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反映更多的信息,更主要的是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纯粹、巧妙和视觉新奇,通过图像的互相依存,来暗示两者之间潜在的关系。例如:“鲁宾之杯”当人们注目在图形上时,看到的是一只杯子的造型,而当人们的目光移动到背景上时,看到的是两个侧面角度的人形,两种不相干的物象就返样被不可思议地结合为一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实或虚、图或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在当代的设计领域,我们也应当充分运用黑白的对比,黑白的节奏、韵律来充实、增强设计的语言。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只有更好地发挥黑白灰对比的韵律作用,才能从单纯中求丰富,简练中求明快,形成 现代 的设计风格。设计要求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卓越的创意。形象要概括集中,色彩要简洁、明快、强烈、醒目地表达要传递的信息,表现内在的联系,赋予画面更广的含义。芬兰设计大师KARI PIIPPO为芬兰招贴博物馆所设计的海报,作品以单纯的黑白刀片为图形,一是强调黑白图形的视觉感染力,真实与虚构的黑白想象空间。二是用刀片与纸张的组合,巧妙地表达了张贴海报是具有锋利、敏锐、迅速的传播信息。画面在单纯的黑与白的对比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印象。
在现代的设计中,色彩不是越多效果就越好,设计是把繁杂的东西有序地组合表达出来传递信息,是化繁到简的过程,而不是把简单的东西作复杂了。用色上就要高度的概括提炼,要强调色彩的力度,使色彩在画面中形成对比又统一的视觉效果。使观者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忆,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观者留下美的享受,所以充分地理解及运用“黑白”的表现力将会在设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探讨中国古代服装色彩文化与等级制度的关系。分析不同朝代中不同阶级的服装色彩特征。 关键词:服装;色彩;等级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服装色彩运用渊源已久,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满足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而且是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出现。 每一时代都会有过去的遗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行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谐音禁忌又是一种基于注意强化的心理而建构起来的修辞文本模式,它能够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并在“不随意注意”的导引下走向“随意注意”,从而加深对修辞文本的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客体的位置上,她们是男人欲望的对象,是男人审美的客体,是男人理想的载体。男人将他们的审美欲望和审美趣味强加给女人,并借助强大的父系文化不让她们开口,不让她们成为她们自己,以使她们混淆自己的身份,以为男人所给她们的形象就是她们自己。男人们按照自己强烈的征服欲望与猎弱的性心理塑造着女性。于是乎文学上有了“侍儿扶起娇无力”,有了林黛玉的见花落泪、对月...
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中国目前的文化处境,文化自觉要求一个文化群体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有能力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努力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并从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审慎地选择适用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所以,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参与到所谓的“现代性”建设中,参与到当代重大现象的分...
民国著名张季育自1919年起的30年间,共撰写文章不下300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社评。因此从社评来考察张季窝的新闻思想当为一个重要侧面。张氏的社评思想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分析:张季宾社评的写作原则、主要特色、选题范围与政治态度。 一、张季窗社评的写作原则“他曾对我们谈评论写作,第一要不偏,第二要不滥,不偏则意旨平正,不滥则文字清晰。”张季莺既然提出并阐释了“四不...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肯定这方面成就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他对鬼神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事实...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3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公...
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
文章通过说明在这个艺术与自然联盟的时代,自然韵律美为设计开辟了新途径,着重论述了肌理美在设计中的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实践,阐明了肌理美与自然材质设计带来的自然韵律美。1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
沈从文的创作文本固然展露出作家对至善至美人性的格外倾心与热情颂扬,但也揭示了都市上流社会的“阉寺病”,凸显了下层劳动者的奴隶根性和“看客”心理,对诸多国民劣根性进行冷峻剖析与理性批判,昭示出重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呈现出明显的启蒙特征。 论文关键词:沈从文;国民性批判;“阉寺病”;奴隶根性;“看客”心理...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014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5.234
影响因子:0.130
影响因子: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