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时间:时间:2024-11-06 10:02:02
论文开篇的研究背景部分,究竟有哪些情形适合运用“设问”手法呢?本文基于已发表的C刊论文,精心梳理并总结了五种设问情形。
一、理论观点在中国的适用性探究
“理论观点是否适用中国”,这一设问聚焦于将特定理论观点作为研究起点,进而探讨其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它具体涵盖两种场景:其一,国外的理论假说能否有效解释中国的实际问题;其二,学界普遍认同的一般性理论观点,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是否依然成立。
以《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为例,作者在引言中首先引入了国外的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指出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曲线呈倒U型,并提及欧美多项研究验证了这一预测。随后,作者巧妙地设问:“这一假说在中国是否同样奏效?”从而围绕“国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展开了深入探讨。再观《借款描述的可读性能够提高网络借款成功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3期),作者在引言开篇即阐述了可读性对于文本沟通的重要性,并指出前期研究已证实文本可读性对上市公司股价及产品销售量的显著影响。紧接着,作者设问:“在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中,未经认证的借款描述信息是否能通过可读性的差异传递有效信息?投资者又能否凭借文本可读性来甄别借款人资质?”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引言首句中提到的文本可读性与沟通效果、文本可读性与投资表现的一般性观点,将其置于中国网络借贷的特定语境下进行设问,实质上是在探究这些一般性观点在中国的具体适用性。
二、反常现象引发的疑惑与思考
“反常”意味着与常规相悖,挑战人们的既有认知。“反常现象引发疑惑”,正是利用这种超出预期的现象,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而在研究背景中构建设问。当某个现象或对象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时,人们往往会通过比较来认识其“反常”之处,从而引发对背后原因的探究。
以《中国企业“凭什么”完全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基于94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为例,作者在引言中引用权威数据,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中国企业并购热潮的背后,作者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中国企业在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时,倾向于选择激进式的完全并购。这一做法与传统理论所倡导的渐进式部分并购大相径庭。于是,作者围绕这一反常现象设问:面临多重劣势的中国企业,究竟是如何做到完全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
三、为负面现状发声与追问
“为负面现象发声”,并非盲目支持负面观点,而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背景的设问来表达揭示真相、寻求解决方案的意愿。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针对存在的质疑,从对方认可的事实出发,将质疑融入研究背景的追问中;二是针对不良后果表达担忧,并探究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投资效应:发展效应还是债务陷阱》(《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9期)为例,作者在引言中首先提到国际社会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热烈讨论,以及部分国家和智库对“债务陷阱论”的质疑。面对这一质疑,作者并未直接反驳,而是承认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沿线国家大规模举债的事实,并指出相关投资项目多集中在交通领域。随后,作者设问:“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投资究竟带来了发展效应,还是陷入了债务陷阱?”这一问题既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也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再以《平台可以做到大而美吗——不同排序机制下的厂商质量选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为例,作者通过列举统计数据,揭示了一个负面事实:随着网络交易平台规模的扩大,产品质量问题和消费者满意度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针对这一现状,作者设问:“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平台规模和产品质量是否真的无法兼得?”这一问题既表达了对当前状况的担忧,也寄托了对未来“大而美”平台的憧憬。
四、反思政策背后的理论模糊之处
政策作为指导性的文件,其内容往往高度概括,难以面面俱到。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的许多细节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特别是,以理论思维审视政策中的模糊点,是构建研究背景时设问的重要方向。
以《“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5期)为例,作者在引言开篇即引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随后,作者围绕这一政策设问:“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企业,如何推进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能否助力传统企业提升业绩?其机制与路径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直击政策实施的关键点,也是十九大报告未直接解答的模糊之处。通过设问,作者不仅聚焦了研究方向,也为后文的文献综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甄别“对象”与“成效”的关联性
当某个重要对象被寄予厚望,且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时,我们仍需保持理性,进一步探究:这些成效是否真正由该对象所带来?即对象与成效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论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现实与理论背景。
以《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为例,作者在引言中首先肯定了扶贫改革试验区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后作者又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背景:扶贫改革试验区经济绩效的改善与其设立的关联性需要充分验证。作者设问:“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绩效提升和扶贫成效的改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试验区的设立?”这一问题看似在“质疑”政策效果,实则强化了政策背景的重要性。即,既然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旨在提升扶贫开发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其实践成效进行客观量化和科学评估,以积累扶贫开发经验、完善扶贫政策并提升减贫效果。
六、小结
综上所述,论文开篇研究背景的五种“设问”情形,实际上是在领导人讲话、统计数据、权威观点等理论或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观点或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发问,从而形成更加聚焦、更具针对性的研究背景。这不仅有助于后文开展文献综述或推导研究问题,还能有效提升论文的吸引力和深度。
医学是一门广阔而又具有深度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繁杂,因此医学论文的类别也是非常多样化的。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医学论文的几种常见类别。一、基础研究类论文1.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该类论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分子水平理解细胞和生命的基本机制以及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2.细胞和组织病理学:该类论文主要研究疾病的细胞和组织学变化、发展和治疗方法。3.免疫学:该类论文主要研究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和肿瘤发生的免疫反应。...
1..逻辑连贯逻辑框架:教育论文通常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如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分析-结论等。过渡部分需要严格遵循这个结构,确保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避免逻辑跳跃:过渡内容要能够让读者理解思路的转变过程。不能从前一个观点毫无征兆地跳到下一个观点。2.内容相关性紧扣主题:过渡应该始终围绕教育论文的主题展开。如果论文主题是关于创新教育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那么在过渡时无论是从理论阐述...
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如果评审要求发表两篇文章,那么这两篇文章能否在同一本期刊上刊出?以及,这样做是否会对职称评审产生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每本期刊都有其独特的发表规定。一些期刊可能规定,同一位作者在一年内只能在该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然而,也有一些期刊允许同一位作者在同一年内发表多篇作品。例如,《声屏花》和《星河影视》等期刊就明确规定,一年内只接受同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因此,...
职称评审材料装订指南:如何做到完美呈现?谈到职称评审材料的装订,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个简单的“钉装”过程。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每年都有不少申报者因为装订问题导致材料被退回,一个月的辛勤准备可能因此付诸东流。所以,对于职称评审材料的装订,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职称评审材料装订的要点,助你顺利通过评审.一、职称评审的重要性职称评审是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科学客观评价,它...
课题结题论文是否必须为三大网论文?这是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课题结题论文都必须发表在三大网——知网、万方、维普上的期刊。虽然申报研究课题时,大都需要发表结题论文,并且在选择发表的期刊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要求,其中有可能包括被三大网收录的条件,但这并非绝对。那么,什么是三大网论文呢?简而言之,它指的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这些论文需要被知网、万方、维普中的一个或多个收录...
职称论文是评价一位专业人士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出色的职称论文标题能够准确地概括研究内容,吸引读者的兴趣,并在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恰如其分的职称论文标题,以帮助您在职称评审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题目要小,但要有深度撰写职称论文时,建议尽量将题目设定得小一些,尤其是对于论文新手来说,从小题目入手,从浅入深,从易到难,更容易掌握。但题目小并不意味着论文就没...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论文发表往往被视为衡量研究者能力的标尺。然而,许多学者在追求发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落入了一些传统方法的陷阱,这些陷阱看似合理,实则可能成为阻碍学术创新的隐形枷锁。过度引用:学术安全感的虚假承诺过度引用是许多研究者容易陷入的第一个陷阱。它被定义为“在论文中过多依赖并直接引用他人观点和数据,导致作者自身分析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尤为常见,例如在综述类论...
评职称业绩资料:哪个加分更高?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准备材料是为了补充业绩、获得加分。大家常听说的就是论文,但论文加分的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图表中的分值。一般来说,普通期刊一篇文章最多只能加5分,甚至有些科技核心期刊也只能加5分。你可能会惊讶,核心期刊才加5分吗?再认真看看图表中最上面的【专著】【著作】的加分情况,是不是很高?是不是达到了10分以上?有些作者可能会担心,那专著的价位是不是...
在学术界的后花园里,有一门隐秘的手艺代代相传——它不生产知识,只制造知识的幻影。这门手艺的终极奥义,是将空洞包装成深邃,将重复伪装成创新,最终在科研评价体系的流水线上,批量产出名为“论文”的标准化商品。数据造假:皇帝新衣的数字化版本“如果数据不听话,那就让数据学会撒谎。”这是实验室里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一组精心修饰的算法性能数据,能让平庸的研究瞬间戴上“突破性”的桂冠。生物学实验...
在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时,虽使用复杂高级词汇或能为论文增色,但亦有可能削弱其可读性,这显然违背了学术写作追求清晰、简洁和准确传达论点的初衷。为了保持论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应善用连接词或过渡词来引导论点,这不仅有助于阐明观点,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的逻辑结构。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论文的形式因方法论体系和目标读者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客观呈现论据、避免个人情感色彩是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5.855
影响因子:3.709
影响因子:0.97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8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