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时间:时间:2024-09-06 11:13:13
在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清晰阐述观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我们经常强调的语句逻辑外,语言表达本身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不仅仅是对语法规则的简单应用,更需深入理解语法,即掌握不同词语的功能,以及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句子,将句子有序地编织成段落,进而构建出完整的故事。这对于实现清晰、有效的写作目标来说,是极其关键的。因此,我们必须追求合理且清晰的语言表达,努力规避各类语法问题。美国学者蒂莫西·G.波洛克在其著作《学术写作如何讲好故事:成功驾驭写作和发表的技巧》中,详细剖析了学术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五种语言表达上的不良倾向。以下,我们将对这些倾向进行逐一介绍,以供作者们参考借鉴。
一、冗余冗长
冗余冗长是指句子中充斥着过多不必要的赘述和冗余信息,使得论文整体显得臃肿不堪,原本棱角分明的文字也因此失去了光彩。通过剔除多余的词语,我们可以使句子摆脱冗长,同时解决语言杂乱无章的其他诸多问题。
斯特伦克和怀特这两位知名学者在解释他们著名的“第17条规则:省略不必要的词语”时指出:“一个句子不应包含任何多余的词语,一个段落不应包含任何多余的句子。同理,一幅画不应有多余的线条,一台机器不应有多余的零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句子都必须简短;复杂的长句同样可行,甚至可以作为一系列短句的经济替代。但关键在于,每一个字都必须是必需的,且为一个明确的目的服务。冗余的表述会以各种形式潜入句子。例如,“研究表明,获得高地位是一个普遍的动机”这句话中,“研究表明”对于提升我们的理解真的有必要吗?“地位”一词是否也显得多余?当我们将这句话简化为“获得高地位是一个普遍的动机”时,句子便显得更为直接和有力。虽然我们不愿被发现做出无根据的断言,但只要有引文或其他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就没有理由拐弯抹角、含糊其词。
二、主语隐匿
主语隐匿是学术界的另一个常见问题,通常用来描述主语被长长的开头句所埋没的句子,即所谓的“掠夺性从句”。这些从句往往是作者试图插入故事中的限定性或补充性事实。正如埃文斯所指出的:“可以给主句一个简洁的从属介绍成分,比如以一个介词短语提供背景,但你不希望喋喋不休到当读者最终抵达句子的主语时,已经失去兴趣或者没有注意到。”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作者们常常在提出结论之前就急于为结论辩护。该文作者引用了一篇被高频引用的社会学文章作为示例,来说明“主语被埋没在两个句子中”的情况:
“在前现代文化的观察中,这些想法是常见的,并用于解释我们经常赋予这类社会的停滞形象。因而有趣的是,行动者受限于所接受的模式的想法,展现了一条贯穿许多关于现代组织和市场的思考,重要但不成体系的线索。”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即在前现代和现代社会中,由所接受的心理模式所造成的缺乏变化这一事实,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然而,我们读到最后才发现这一观点。如果将上述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未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坚持已被接受的心理模式而阻碍变革。”这句话便简洁有力地表达了观点,且最重要的是,主要观点在句子开头就得到了明确阐述。
三、句子肥胖
你是否经历过一个孩子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他们发生的事情,或者为什么他们对刚刚发生的坏事不负责任?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们都试图将尽可能多的不同想法和解释塞进一句话里,有时还会伴随多个“旁白”和“分支”。学者们也常犯这样的错误,通常通过逗号、小括号和破折号来引出额外内容。如果你的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进一步”“此外”等字样,你可能在一句话里塞进了太多的想法。以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的一句话为例:
“同样,对每个雇员来说,最大限度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比所在同级别的人得到更多的工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最高效率状态,以便他能够从事与他的自然能力所适合的最高等级的工作,而且还意味着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他提供这种等级的工作。”
这个句子庞大且臃肿,它将“最大限度的成功”和“最高效率”这两个概念糅合在一起,且埋没了关于最高效率的线索。你可以将句子拆分开来,让每个想法都能独立成句,各自发光发热。例如:“最大限度的成功意味着为最适合从事的最高等级的工作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还要求通过定期给他们分配这样的工作,将他们的自然能力发展到最高效率。”这个句子更为精炼,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并且分别对待了每个观点。
实际上,“分支”和“旁白”并非全然不好,挑战在于如何确保“旁白”与主题相关,能够推进句子中的想法,并且保持简短。如果“旁白”不满足第一个标准,那么它就有可能被删掉;如果它与主题相关,但不够简洁,或者虽然简洁且相关,但不能推动句子的发展,那么它就适合做脚注。
四、信息缺失
第四种常见的不良倾向是,作者遗漏了读者需要通过猜测才能获得的关键信息。这种倾向不仅阻碍了作者营造人情味的能力,还因为缺少必要的细节和例子,导致文章的动态和节奏过于快速和突兀。它使论文更像是一个单向的讲座,而不是一个双向的对话,使读者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而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管理学评论》的前编辑贝尔·拉金斯在其关于清晰写作的文章中指出,不熟悉的行话、未定义的首字母缩写词和阐述不清楚的概念都是需要读者猜测的例子。该书的作者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几个关键点,如未阐明的基本假设;引导读者了解论点、使他们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A到B到C的“结缔组织”;作者是如何测量关键概念的,以及为什么要纳入特定的控制变量;作者是如何以及为何确定样本或访谈对象的;特定的表格、数字和图表说明了什么;甚至还有为什么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因此,这种不良倾向与冗余冗长相反,不是字数太多,而是字数太少,至少是必要的文字太少。
拉金斯进一步指出,这种不良倾向是由于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熟悉感造成的。因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当他们假设读者也掌握相关知识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些联系和信息都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却没有把这些信息从头脑中带到写作中。琳达·约翰松还写了一篇对读者更有同理心的有用文章,她认为,审稿过程中的许多失败是由于作者没有理解审稿人在阅读文章时的感知过程。她还建议,通过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了解他们是如何阅读文章的,就能更好地完成“感觉”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让他们以作者想要的方式解释文章。
五、浮夸华丽
浮夸华丽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表现是,使用冗长、复杂和晦涩的词语。由于担心自己的想法会显得过于简单,或出于炫耀的欲望,学者们常常屈从于华而不实的文字,加入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和过于复杂的词语来润色句子。然而,如果目标是使写作更具有对话性和吸引力,那么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此外,在一项关于读者推断作家智力的有趣研究中,奥本海默发现,简单的文字更容易处理,增强了理解的方便性,并产生了各种有益的结果。他还发现,即使较大的词汇量与更高的智力有关,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使用更复杂的语言反而会导致人们认为作者的智力较低。
对于浮夸华丽的文字,建议的解决办法是,在存在相应的通用语言术语时,限制行话的使用,并尽可能选择较短而非较长的词汇。此外,应避免使用听起来华而不实的词语和短语,以及自以为是的词语和晦涩难懂的说法,这样会让读者觉得自己是个地位低下的局外人。同时,不要随意使用外语,特别是引语,除非确定听众也会说这种语言,或者该外语单词或短语是广为接受的结构性标签。
开篇明义:尽管当前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较以往有所降低,但其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鉴于专利申请难度大、著作出版费用高昂且周期长,从学术成果的角度来看,论文凭借其价格亲民、出版迅速的特点,依然占据一席之地。在准备论文时,应重点关注单位对数据库的要求及出版时间,建议大家提前8-10个月进行详细了解。探讨核心:为何“一稿多投”与“一稿多发”在学术界常被误解?在学术领域,论文发表是每位研究人员几乎必经之路,...
在学术出版领域中,通讯作者是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主要联系人,通常负责与期刊编辑或出版商进行沟通,以确保稿件的正确出版和传播。通讯作者通常负责组织和协调合著者的工作,并对稿件的内容和准确性负最终责任。通讯作者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研究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系人,负责与期刊编辑和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一些领域中,如医学和工程学等,通讯作者还可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1.什...
在医学研究的宏大叙事中,阳性结果往往如同聚光灯下的主角,而阴性结果则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这种发表偏倚(PublicationBias)现象,使得期刊更倾向于刊登证明疗法有效或发现显著关联的研究,而将否定假设或无效结论的成果视为"科学废料"。但正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意外否定以太存在却为相对论铺路的历史启示,阴性结果实则是科学拼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标记了哪些路径是死胡同,让后来者不必重蹈覆辙。发...
在投稿论文时,我们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稿件的审稿周期。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建议:仔细选择期刊:这是影响审稿周期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期刊时,要注意其审稿周期、出版周期以及研究领域是否与你的论文相匹配。尽量选择审稿周期较短、与你的研究领域高度相关的期刊,这样可以增加被快速接受的机会。提高论文质量:高质量的论文更容易被快速接受。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论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
中医药典籍承载着千年的经验智慧,但其语言体系与现代医学存在天然隔阂。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中医学生正通过“古籍挖掘—算法建模—临床验证”的新路径,在SCI期刊开辟独特赛道。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医理论提供量化表达工具,更催生出跨学科研究的创新范式。一、古籍文本的智能解析:从字符识别到语义重构古籍数字化的第一步是文字识别。传统OCR技术在处理中医古籍的异体字、模糊印刷时准确率不足6...
在审视期刊影响因子时,我们常会遇到两个关键指标:复合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子。这两个指标究竟蕴含何意?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差异?我们应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指标,并在选择期刊时作出明智决策?发表医学论文时,复合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子,我们究竟应更看重哪一个?1、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进行计算,它反映了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
sci论文发表学术水平是比较高的,所以发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被拒稿更是比较常见的。所以作者需要提前了解清楚投稿的技巧,做一些发表的预备工作,接下来,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本指南针对准备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朋友,涵盖了从文章准备到投稿的所有关键环节。在下面,我们将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如何应对编辑的回信,以及如何处理同行评审的拒绝和修改意见。要成功发表sci论文,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你...
在国内评职称的严谨流程中,明确写明单位名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细节不仅关乎论文的正式性,更直接关联到作者的身份认证和学术成果的归属。然而,在繁忙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你是否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一不小心,就把单位名字给写错了?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甚至还时有发生,给不少老师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跟老师们深入聊聊,为什么要坚持写真实单位名字,以及万一写错了,有没有行...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对于社会对外语人才听说能力的需求,外语教学在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上还明显不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表现在: 1.1英语口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提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听、说、写、译等技能,但是这也并没有增加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听、说的重视。学校对口语不重视,...
众多初涉科研领域的学子,常对审稿的详细流程以及投稿后稿件状态的具体涵义感到困惑。今日,王老师将为大家细致剖析,揭秘审稿流程的真相以及投稿后各个状态所蕴含的意义。一般审稿流程概述:(需留意,不同期刊的审稿流程及显示的稿件状态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当您将一篇精心撰写的SCI论文投向心仪的期刊后,期刊编辑会率先进行初步审阅,核查您的论文是否与期刊宗旨相契合,并评估其研究的独创性。若稿件与期刊定位不符或整体评...
影响因子:3.170
影响因子:0.260
影响因子:1.596
影响因子:1.570
影响因子:6.35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270
影响因子: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