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30+淋巴瘤*包含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等多种类型,是一类较罕见且复杂的疾病。新型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维布妥昔单抗(BV)的出现为CD30+淋巴瘤*带来了新的选择,其长周期治疗的良好疗效已在多项临床试验(CT)和真实世界研究(RWE)中得到充分验证。
尽管近年来淋巴瘤*领域的新药层出不穷,但淋巴瘤*仍然无法治愈。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和风险都很高,可谓“十年磨一剑”,我们是等待下一个颠覆治疗领域的新药或新疗法,还是探索现有新药的多种可能性来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无疑后者是现在更有可能实现的目标,除了探索不同新药的协同抗肿瘤效应,还可以尝试优化给药方式/疗程来增强疗效。
BV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在全球上市已有十余年,是CD30阳性淋巴瘤*重要的治疗选择。由于淋巴瘤*的异质性,不同患者对相同疗程的治疗反应也不尽相同。这篇文章揭示了延长BV治疗周期对CD30+淋巴瘤*的潜在益处,经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验证,发现长周期的BV治疗有助于实现更深的缓解和生存改善,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R/R CD30+淋巴瘤*仍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对于R/R CD30+淋巴瘤*,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CR)是治愈的关键,但传统治疗方案的CR率不佳、难以有效桥接移植,并且淋巴瘤*患者的症状负担很高,整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降低。因此,CD30+淋巴瘤*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缓解,尤其是深度缓解,延缓疾病进展,并缓解疾病的相关症状、减少治疗相关的毒性。BV是近年来在R/R cHL中崭露头角的新药之一,在既往多项研究中展现出深度缓解获益,那么如何应用现有新药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长周期BV治疗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呢?
临床研究验证长周期BV治疗的深缓解潜力
延长BV的治疗周期,有助于发挥药物的更佳疗效2。一项II期研究显示,ASCT后复发/难治(R/R)的HL患者接受中位9个周期的BV单药治疗后,75%达到客观缓解,其中34%达CR,在CR患者中35%(12/34)经7-16周期BV治疗达到更佳缓解状态,其中治疗持续至16个周期时3%(1/34)患者进一步加深缓解,达到CR。5年延长随访(中位随访69.5个月)时部分CR患者持续缓解>5年,实现了潜在治愈,其接受的中位治疗周期更长(CR患者:14周期 vs 部分缓解[PR]患者:6.5周期)。
在R/R sALCL患者中,长周期BV治疗可带来86%的客观缓解率(ORR),其中57%的患者获得CR。总体患者中位接受7个治疗周期,达到客观缓解的患者中位接受8个治疗周期,患者达客观缓解的中位时间为5.9周,达CR中位的时间为11.9周,说明延长治疗周期/治疗持续时间可能有助于提升缓解率、进一步加深缓解
长周期BV治疗的高效缓解除了带来生存获益,也有效改善了CD30+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两项关键的II期多中心研究评估了BV在R/R HL或R/R sALCL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位5年的长期随访中,达到深度缓解的患者获得明显的症状缓解,包括患者能力水平、执行日常任务的能力和身体活动的能力的改善,包括BV治疗后接受ASCT的患者亚组。研究中报告HRQoL持续改善,表明BV耐受性良好,尽管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RWE进一步证实,长周期BV治疗有望带来更深缓解、更长生存
对于未达CR患者(例如PR状态),延长BV治疗周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缓解,延长缓解时间,有望带来更多生存获益。在一项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对比BV缓解不足的患者,BV治疗获得CR的患者接受了更多的治疗周期(CR,中位8个周期;PR,中位5.5个周期)(P<0.001)。所有患者经BV治疗后的中位PFS达1.38年,1年和3年OS率分别为78%和41%。单变量分析显示,与接受≤5个周期BV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6个周期BV治疗的患者OS明显更长(P<0.05)
对于接受BV治疗的R/R sALCL患者,一项中位随访3.5年的真实世界回顾性单中心分析显示,长周期BV治疗可带来高效缓解,并且安全性良好。患者中位治疗周期数为8(范围:4-16),最佳CR率为80%,治疗结束时1例PR患者加深缓解达CR,所有患者3年PFS率和OS率分别达61.7%和100%。安全性方面,以神经毒性为主,大多轻微可控,很少严重到需要减量或中断治疗,且多数在治疗结束后可逆转6。
真实世界R/R HL患者接受BV单药治疗的神经毒性率略低于临床试验数据中公布的比率,≥3级周围神经病变仅发生在3.3%-7.3%的患者中,体现了BV用药的安全性良好,有助于实现长周期治疗7。
结语
目前淋巴瘤*领域涌现了不少新药,其中BV作为新型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长周期BV用药有助于获得更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甚至助力患者走向潜在治愈。此外,安全性良好是完成长周期治疗的重要因素,BV在CT和RWE中均表现出安全性良好,为实现长周期治疗打下了基础。
在医疗卫生领域,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些职称不仅象征着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因此,了解卫生系列副高级、正高级职称评审的条件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想要申报副主任医师的专业人士来说,首先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历和资历要求。根据相关规定,申报人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并且在受聘担任主治(主管)医师职务期间,...
一场数字背后的行业震荡2025年广州卫生职称评审首轮通过率跌破50%的消息,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医疗从业者的集体焦虑。回溯五年前,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曾高达83.51%,而如今这一数字的“过山车式波动”,折射出人才评价体系从粗放扩张到精准筛选的深层变革。数据显示,2024年省内部分市级评审通过率已低至35%,省评标准更是以“严苛”著称,形成“省级严筛、市级加压”的双重过滤机制。...
1.主要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第二大疾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和三叉神经血管疼痛通路的激活。目前偏头痛仅靠临床表现定义,这推动了找寻偏头痛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达到精准医学目的的研究工作。遗传学、诱发模型、生物化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进展具有很大的前景,提高了我们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理解。该文首先介绍了偏头痛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的进展;其次,讨论如何使用不同体系...
2025年6月5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通知》,标志着运行五年的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正式升级至2.0版本。这一修订不仅是对2020年首次建立的制度框架的深化完善,更是针对当前医药领域信用治理难点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信用评价标准:从粗放走向精准新版制度最显著的变化是将原有"一般"“中等”“严重”“特别严重"四档失信等级调整为更细致的分级体系,同时配...
1月7日,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揭晓了“2023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活动由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起,自202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记录、展示和宣传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展现我国血液学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激励血液学领域医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勇担使命、追求卓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血液学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
CAR-T细胞疗法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疗法,但治疗后可能会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长期血细胞减少等。了解与这些并发症相关的因素可以帮助临床更好地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CAR-T细胞治疗。研究者评估了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基线值是否与CAR-T细胞治疗的预后相关。 ➤研究方法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2017-2023年在美国西奈山医院或...
全球约64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HF),且65岁以上成年人的患病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也较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多种危险因素可增加HF患病率,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高危人群罹患HF的风险。 关于HF的危险因素、分期等,您了解多少?赶紧来测一下吧!1.关于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7项核心生活方式改变对HF风险的影响,下面哪种说法最为准确?A.只有冠心病患者才能从中获益B.遵循4项及...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干细胞治疗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2025年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商品名:睿铂生),用于治疗14岁以上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这款由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剂,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为长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患...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已成为一种崭新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将小分子化疗药物和单抗药物结合起来,从而减少毒副作用并增强疗效1。本文将阐述ADC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一步探讨ADC在临床上的疗效、用药安全性和治疗前景。 ADC药物的起源及结构 早在20世纪初,PaulEhrlich 就首先提出了“魔法子弹”的概念,并假设某些化合物可以直接进入细胞中某些所需的靶...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研发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审批动态成为行业风向标。2025年3月10日至16日的一周内,全球范围内便有91款新药IND(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其中国内药企贡献显著,包括石药集团、信立泰等头部企业均有重磅进展。与此同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也迎来里程碑——全国累计110款品种通过评价,为患者提供更多高性价比治疗选择。这一系列突破,标志着中国医药产业正从“跟跑”向...
影响因子:0.260
影响因子:8.500
影响因子:1.080
影响因子:4.1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580
影响因子: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