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运动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轻视实验
当前高校体育院系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验课不重视的观念,产生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体育院系自身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有关,在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上,长期处于欠账状态,导致实验仪器设备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仪器的更新率低,有些实验室十年内没有现代化的新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有些体育院系为了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采购了一些比较先进和昂贵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仪器设备并未对本科生开放。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新的选的仪器设备未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只能以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来开展实验教学,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对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有很大的打击。二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包括体育院系领导在内,认为专业术课才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对理论课,包括实验课比较轻视,认为学好专业术课就行了,对理论课的学习不重视,更别提附属于理论课的实验课了。
1.2 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实验教学计划,运动生理学实验课一般为18-24学时,且在总课表上并未作出具体的安排,只在实验教学分课表上有所安排,这对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不利。一方面不利于集中开展实验教学。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提倡学生进行选课以修满学分,这管理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但学生的流动性也很大,出现学生不能到齐实验课堂的情况,使教师很难进行全体学生的实验教学。二是当前单班实验教学的学生人数不合理。当前很多体育院系的单班人数达60人以上,而实验教学计划在9-12个实验,即每位教师每2个学时内要完成60位学生的生理实验指导任务,这明显与实验教学的实际和规律不符。
1.3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运动生理实验内容安排中,验证性实验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实验为验证性,如血红蛋白的测定、最大摄氧量的测定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占的比例太低,而创新性实验接近于无,这对我国提倡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利。验证实验的实验效果几乎与演示实验等同,不但实验的主要内容陈旧单调,且实验的方法也较呆板。学生每次做实验时,不管实验内容有多少,实验时间都为2课时,进行实验时学生和老师基本上按部就班地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主动的,而是基本上按教师的布置在进行,能应付已经不错,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
2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应向学校争取实验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每年或每隔三五年应采购新的仪器设备,淘汰旧的仪器设备,以使实验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各体育高校的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应考虑将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设为独立授课的可行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是依理论课的陪衬,自然降低了其重要性,但事实上理论和实验课不能作为依附关系而存在,因为二者皆为培养合格全面的体育人才服务,都是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两者相辅且相成,各有各的侧重点。最后,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选修课程安排时间集中上课,并以小班授课为主,以避免因学生选课较多而带来的人数不齐现象,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取得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增加三性实验(综合、设计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中不能只有验证性实验一统天下,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前人实验成果,应体现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以响应国家提倡的创新性教育,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使实验类型的比例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将理论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安排在验证性实验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国内外运动生理学实验发展的走向,吸收国外最新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对新兴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仪器设备要进行介绍和学习,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和现代化,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兴趣,进而提高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2.3 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首先应选好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应由高学历和高水平的人担任,最好是实验教学和学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比较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其次应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人事实验教学工作,制订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引入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实验教学队伍,以更新实验教学队伍,使实验教学队伍更具年轻活力,使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也培养了新的实验教师队伍,为其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最后是应努力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实验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很有必要,实验教师除自学外,还应积极到先进兄弟院系观摩学习或进修。
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面很广,这不但要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引起重视,还需教师转化教学观念,也需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帮扶,只有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落实,各种关系理顺,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在医学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表述上的不一致现象,这些现象可能会对读者造成困惑,甚至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以下是一些在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的表述不一致问题:1、摘要与正文内容的不吻合:有时,摘要部分所提及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或研究结论,在论文正文中难以找到详尽的对应描述或数据支撑。摘要里阐述的实验分组或条件,与正文中的实际内容存在出入。摘要中的结论可能表述得过于宽泛,或者与正文中的具体数...
深化观点与见解多维度分析:对研究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研究古建筑保护时,不仅从建筑结构修复、材料保护的技术维度分析,还可以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社会教育等维度探讨其意义。从单一的技术保护升华到古建筑在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综合价值的体现。挖掘潜在价值:寻找研究对象中尚未被充分发掘的价值。比如在研究绿色建筑时,除了关注其节能减排的基本功能,还可以挖掘它对居住者心理健康、工作效率提升的潜在...
两个月前,我手握一篇刚刚完成的论文草稿,内心是既忐忑又充满期待。那篇论文是我几个月来心血的结晶,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核对,每一个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但学术研究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是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结果也未必能如人意。投稿前的那个晚上,我几乎没睡,一遍遍地检查格式、引用,生怕有什么疏忽。点击“提交”的那一刻,心情像是放飞了一个气球,有解脱的轻松,也有隐隐的不安——我的研究会被认可吗?从我...
如何修改被拒稿的SCI文章?一、检查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否清晰1.确保文章的标题明确、简洁、易读,并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主旨。2.确保文章具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部分,每个部分都应具有明确的标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3.合理安排段落,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易读、逻辑性强,各段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有机。二、审视数据的质量1. 数据质量是SCI文章的核心,要...
集刊的定义与特性集刊,又称辑刊,是指由学术机构出版刊行的成套、定期或不定期的论文集。这类出版物虽无刊号,但拥有ISBN号(即国际标准书号),实质上是以书的形式代替期刊的角色。集刊的编辑单位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其编者学术素养深厚,论文质量上乘,专业特色鲜明,因此在学术界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效应。一、集刊与期刊的对比1、出版形式集刊与论文集颇为相似,通常拥有书号(ISBN)而无刊号(ISSN),是以...
同行评审(Peerreview)是一种审查程序,指的是学术著作或计划让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来进行评审。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同行评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由期刊的编辑部组织,邀请同一领域的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同行评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研究质量:同行评审能够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研究质量。评审专家会对论文的研究设计、方法、数据分析以及结论进行...
在撰写教育论文时,正确体现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更影响到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育论文中恰当地表达和体现教育理念。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理念的定义和内涵。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它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等核心内容。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框架,指引着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在撰写教育论文时,应深入理解和阐述这些要素,确保它们...
在追求职称晋升的道路上,职称论文的发表往往是让人最为头疼的一环。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这一挑战其实并非不可逾越。今天,我将与大家深入分享关于职称论文发表的精髓。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职称论文发表是个难题,这主要是源于对职称论文的特殊要求和性质了解不足,导致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此外,在挑选职称期刊时,也常步入误区,即便论文成功发表,也可能效果不尽如人意。若你在职称论文发表上遇到难题,不妨...
一、专著专著,是针对某一特定研究主题的深入学术探讨与著作,也常简称为著作。它与教材在形式上虽同为书籍,但出版社在决定出版时,会根据内容性质将其界定为专著或教材。专著更侧重于研究与探索的深度,而教材则更倾向于教学与教育的广度。专著的封面通常会醒目地标注“某某著”,以区别于教材“某某编”的标识。专著存在独著与合著两种形态。独著,即个人独立编写并出版的学术力作;合著,则是多位学者共同协作,各自负责部分内...
我们常说,论文写作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场跨越时空、跨越知识边界的深度对话。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许多作者往往陷入自我表达的泥潭,忽视了与读者、与已知知识、与自我内心的对话,导致论文缺乏深度与广度。那么,如何在论文写作中培养并体现“对话”意识呢?本文将围绕已刊发的C刊论文,深入剖析论文写作的三种“对话”意识,并通过实例进行解读。一、与“已知”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挖掘共同经验与“已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