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感应”思想
“感应”思想最早出自《周易》,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即指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易传》把《周易》古经中的经验性的同类相感思想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认为宇宙间所有的同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与同类卦象之间由于相互感应而结为一个整体。
17世纪开始,现代物理学中有关各种物理感应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现,代表性的理论是牛顿于1687年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于1831年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赫兹于1887年发现并被爱因斯坦于1905年正确解释的“光电效应”等。无论是“万有引力”还是“电磁场”,在物理学中都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定物理属性的“场”,并以感应的方式发生作用,可以说,“感应”现象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阴阳”思想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管子四时》中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而《鬼谷子》蕴含的阴阳思想既继承了前人对阴阳创造的成果,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纵横游说的角度出发,将阴阳之道作为其游说理论之法。《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而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新发现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其代表就是“反物质”的发现。1928年,狄拉克(Dirac P A)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正、负能态解,实质上已预言了正、反费米粒子的对称性与反粒子的存在。1940年,斯图克尔伯格(Stueckelberg E C)和费曼(Feynman R P)用波函数和费曼图描述了正、反粒子的产生和湮灭过程,提出反粒子是逆时间方向运动的`粒子。1932年,安德森用磁云室研究宇宙射线时果然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95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BL)的张伯伦等人发现了反质子;1995年,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发现了反氢原子。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3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对存在的。
基于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我们不妨再继续提出两个物理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自然界是否存在与“万有引力”相对立统一的“万有斥力”?而依据“阴阳”思想的哲学内涵,即凡事都存在其反面,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物理学家们所提到的“宇宙大爆炸”现象是否就是“万有斥力”的一种表象呢?另一个问题:时间是否会在某种条件下“倒流”或“停止”?这也是一个与“阴阳”有关的问题。而从相对论的角度看,时间具有“相对性”的特征,时间的“长短”和“快慢”都是相对的,那么,从预测学的角度解读这个问题,发生在未来时空的事件或结果可以利用可能存在的“时空感应”信息或“阴阳原理”进行预测吗?
三、“因果”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儒、道二家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已有朴素的“因果”思想。佛教的因果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有观念与中国本土的报应观念,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思想,长期而广泛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巧合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有类似的因果论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是亘古不灭的定律”。而在西方近代哲学思想中也不乏有关因果论的思辨。英国经验论者从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作是必然的,认为凡事必有原因,这是为我们的经验所证实的。因果性问题在康德的全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最重要而最基本的论证之一”。
客观地说,“因果论”不失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之一。牛顿从落地的苹果中悟出了“万有引力”的“因”,达尔文从生物进化的痕迹和历史中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因”和“适者生存”的“果”。实际上,也正是科学家们对宏观和微观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的深入思考,才诞生了堪称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量子论”和“相对论”。薛定谔方程就是量子力学中因果关系的体现。在量子力学里有没有什么别的因果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玻恩曾说,“粒子运动遵循概率定律,而概率本身按照因果律传播”。在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理沦中,著名的有地质力学和板块理论,前者主要探究诸种构造的力学性质和成因以及构造体系的划分;后者则主要探索岩石圈块体的移动和互相间的力学关系以及移动的力源机制。 展望未来,“因果论”仍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一把钥匙。产生“万有引力”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时间和空间是怎样关联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有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为什么人们以目前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尚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地震?客观地说,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因果论”的哲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一种科学观,而且也体现在它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四、“循环”思想
《周易复》卦的“反复其道”提出了明确的循环论思想,说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阴阳往来交替消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老子认为,“物极必反”是宇宙间的一个普遍法则,任何事物的变化莫不如此。“返者道之动”突出了大道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外在运动形式,是对大道的运动的直观描述。中国早期的阴阳家的思维模式的要点在于阴阳交替,轮转循回,以循环观念为主。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天文学上,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环绕行星的运动,无不是循环式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从物理学和化学角度看,电子环绕原子核的循环式运动已为科学界所广泛接受;在地质学上,无论是水的循环,即天水(雨、雪)→河流→湖泊和海洋→水蒸发形成云→天水,或是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风化、剥蚀,都清晰地反映了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特点。可见,循环论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发现在本质上是相通与吻合的。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循环”的内涵和类别是丰富而多样的,既有行星沿椭圆环绕恒星的循环运动,也有生物进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运动,还有地球上水圈和岩石圈的“地质循环”运动,等等。
那么,中国古代“循环”思想对现代科学有什么新的启示呢?我们不妨再从循环的角度审视一下“什么是时间?”“有出自别的太阳系的外空人吗?”及“宇宙大爆炸”、“黑洞”之类的问题,也许时空的运动也像天体运动一样,遵循着某种循环机制;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及演化也遵循着某种可重复或循环的机理;也许宇宙是处于某种“膨胀―收缩”式的循环中;“黑洞”也许是某种循环链条上的一环,也未可知。
综述论文的文章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引言(前言):简要介绍研究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阐述综述的目的、意义和研究范围。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主体:根据研究主题,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进行叙述。对每类文献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指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讨论:对主体部分提到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
在学术与职业发展的征途中,评职称构成了众多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文章的发表则是此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如何为评职称挑选合适的期刊杂志,不仅关系到个人学术成就的展现,更直接作用于职称评定的最终结果。以下是对评职称时如何选择发表刊物的几点详尽建议。用于评职称的期刊杂志,应如何精心挑选?首要考虑的是正规性:所选期刊必须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正式批准,拥有国内统一刊号(CN号)及国际标准刊号(ISSN...
标题优化:学术红毯上的开场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论文摘要如同学术界的“黄金30秒广告”,决定了审稿人是否愿意继续阅读全文。以基因编辑领域为例,2025年CRISPR-Cas12a系统通过降低脱靶率与提升温度敏感性,实现了更精准的基因调控,但若摘要仅写“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可能淹没在同类研究中。若改为**“颠覆性剪刀升级:CRISPR-Cas12a实现37℃精准切割,让脱靶误差归零”,则通过温度数据与...
统计数据在科研中的应用方法十分广泛,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方式:描述性统计分析:这是统计数据的基础应用,主要通过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基本特征。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推论统计分析: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例如,可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来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之间的均值差异,以此推断总体之...
CPCI检索:解析权威检索方式的利器1.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研人员急需一种高效的检索工具,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CPCI检索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权威的检索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极大地方便了研究人员的学术工作。2.CPCI检索是什么?CPCI,即ConferenceProceedingsCitationIndex(会议论文引文索引),是由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
论文录用是作者成功发表论文的重要一步,意味着论文被杂志社接收并准备出版。一般来说,只要按照杂志社的流程进行,论文录用后就可以顺利出版。但是,也有作者会考虑在论文录用后是否可以撤稿。答案是肯定的,论文录用后是可以撤稿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作者已经交了版面费,即使想要撤稿,版面费也不会退回。此外,如果论文已经被排版或已经进入印刷阶段,撤稿可能会更加困难。因此,作者应该谨慎考虑是否要撤稿,并尽早与...
材料袋的选择与封面粘贴:使用结实耐用的牛皮纸档案袋,并确保粘贴了统一格式的材料袋封面。材料的装订与备份:除散装材料外,所有材料(包括学历证明、外语/计算机证明、论文检索页等)需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材料需准备两份,一份用于组卷,一份放入材料袋中。装订册的封面与目录:申报材料装订册应具备封面、封底、目录和页码,按照统一格式排版打印。页码需编写在右下角,并与目录对应。材料袋与装订册的公章要求:每人只能...
在学术界,成文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和同行进行学术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不仅是获得社会承认、科学优先权和申请学术专利的先决条件,而且,在我们医学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毕业还是晋升,发表学术论文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要求。本公众号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深入剖析和解读了医学科技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点、标准以及常见问题。然而,完成论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精确选择投...
“不是核心发不起,而是专著更有性价比!”医学生在评中级以上职称时,专著和核心论文都是业绩成果中常见的要求。然而,很多人认为写一本专著比发表一篇核心论文更难,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出版专著的难度被高估了,而发表核心论文的难度则被低估了。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相比于发表核心论文,出版专著有哪些优势。专著与核心论文,评职称时谁更具优势?出版门槛低:核心期刊对作者的单位级别、学历身份都存在一定的...
随着科学研究的持续进步,统计学在衡量学术论文质量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众多期刊已增设统计评阅环节,并制定了相应的评阅规则,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有如此严格的审核机制,仍有约27%的已发表文章存在重大统计错误。这一现状凸显出研究人员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为避免在稿件被拒后亡羊补牢,研究人员需提前了解统计学评阅的常见问题,并在研究设计和撰稿阶段就着...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730
影响因子:8.85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990
影响因子:6.781
影响因子:1.340
影响因子: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