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概述
生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吸附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一般都具有工艺复杂繁琐、所需时间长、易变性失活、浪费大量原材料、耗能高、回收率低、废水污染不易处理等劣势。 而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不破坏产品结构、节能、少污染和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特点,且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制,适于不同对象和要求。因其具有适于热敏物质的分离的特点,在生物制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涉及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液膜分离和反渗透的技术。
2.膜分离技术应用的概况
2.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
膜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但是对膜的认知、利用、研究及现在的人工合成却是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 1958 年,我国从 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20 世纪 60 年代是个开创的时期,1965 年开始反渗透的探索,1967 年开始全国海水淡化会战, 开启了我国膜技术的初期发展。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微滤、电渗析、反渗透和超滤等各种膜和组件都相继得到开发。 20 世纪 80 年代跨入推广阶段,膜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同时一些新的膜技术不断被开发利用。
2.2 膜分离技术的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膜分离技术跨入应用阶段 ,这项技术已从实验室过度到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应用,同时我国也建立了关于膜技术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使得新的膜技术在不断的被开发利用。 目前膜技术在生物制药、食品、环保、水处理、化工等领域内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应用, 这一新兴的行业正在快速发展阶段,为各个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3.1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是通过人工材料( 膜)实现不同介质分离的技术,多以压力、浓度差、电位差等作为驱动力进行分离。
3.2 膜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提炼工艺,采用膜分离技术工艺可简化为:发酵液→超滤→。纳滤( 反渗透)→脱色→干燥→产品。 并以简化工艺、减少一次性投资、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节约资源,不破坏产品结构、分离效率高、产品收率和质量高及溶剂消耗大幅简单而减少废水处理难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根据截留组分直径的大小,将膜过程分为微滤、超滤、纳滤( 反渗透)、渗透蒸发、渗析、电渗析、气体分离等。
微滤膜是利用分子筛的原理,用以截留直径在 0.01- 10um 以上的粒子,主要用于细胞的收集,还可做为超滤的预处理对固液进行分离。
超滤膜是利用高分子膜选择渗透性,以一定的压力和流速作为驱动力,在常温下使小于膜孔径的低分子透过膜而大分子物质被截留。 目前开发出的超滤膜可以按照截留分子的大小选择适合孔径的滤膜( 孔径一般在 2- 50nm),主要用于酶、病毒、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的截留,从而达到对目标产物进行纯化的目的。
反渗透是利用溶解扩散的原理,溶剂可通过,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被截留,主要用于小分子有机物的浓缩。
纳滤膜表面具有负电性,具有抗水垢污染的优良特性,利用其对小分子有机物的较高截留性可用于对目标产物的浓缩,一般它的孔径为 2nm 左右。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主要用于澄清纯化和浓缩提纯。
a.超 / 微滤膜系统是主要的澄清纯化 系统 ,它可取代传统工艺中的自然沉降、离心机分离、溶媒萃取、树脂提纯、活性炭脱色等工艺过程,所得产品为纯溶液,产品的稳定性好,具有较高的分离收效率,因其纯化过程不需添加化学试剂、溶媒溶剂等,所以也不会引入二次污染物。
b.纳滤膜系统是主要的浓缩提纯技术 ,常被用于溶液中低分子物质的洗脱和离子组分的调整、溶液体系的分离、精制、浓缩工艺中,取代传统工艺中的冷冻干燥、薄膜蒸发、离子交换除盐、树脂工艺浓缩和中和等工艺过程。 具有不破坏有效成分、工艺收率高、可提高产品纯度及可回收溶液中的酸、碱、醇等物质的优点。
结束语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将的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与色谱法比较分离精度不高,同时也无法做到组分之间的分离;容易在膜上形成附着层,造成膜通量降低;膜的清洁工作也很难操作;膜的耐用性差,寿命有限。 这几点都影响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改进和解决上面几个问题就成为了膜技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在未来,膜技术将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不断扩大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行业规范化程度的提升,卫生资格考试的准入门槛也在逐步调整。2026年的考试改革中,学历要求与社保审核机制的变动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数百万医疗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路径。本文将系统梳理最新政策要点,帮助考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历门槛提升:本科成为硬性标准与往年允许中专、大专学历报考初级职称不同,2026年起,所有报考卫生资格考试的考生需至少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一调整与国家...
投稿信是向学术期刊投稿的重要文件,它的目的是向期刊编辑介绍论文的内容、作者信息以及与期刊的匹配度等。以下是投稿信的撰写和样例:一、投稿信的撰写介绍:在投稿信的开头简要介绍自己和论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投稿的意愿。例如,“我写信是为了向贵刊投稿,我的论文主要探讨了XXX问题,采用XXX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XXX结论。”研究内容: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这部分内容应该精炼简洁,突出论文的...
课题结题材料与时间要求材料:1.调查报告或实验数据:课题结题需要充分证明研究成果的正确性,通过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实验数据,能够清晰地表达对课题的研究成果。2.研究结论: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得出结论是课题结题的必要部分,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对课题的研究成果,清晰地指导以后的研究工作。3.参考文献:课题结题需要借鉴和参考前人的论文,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因此参考文献质量及引用率往往是衡量...
2024年,随着各省市副高职称评审工作的相继落幕,其评审通过率因地域差异、行业特性及评审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以下是对部分省市副高职称评审通过率的详尽归纳与总结:一、总体概况副高级职称的通过率通常被控制在50%至60%的区间内,然而,具体的通过率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地区政策导向、行业独特性质以及评审标准的严苛程度等。自主申报的通过率往往相对较低,而相比之下,机构申报的通过率则可能略高...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是不是一想到职称评审就感到头疼不已?是不是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让人不知所措?别担心,今天我将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为你揭开职称评审这层神秘的面纱,让你在愉悦的氛围中洞悉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职称评审虽然不同于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但它无疑是我们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关卡。它不仅与你的薪酬待遇息息相关,更是对你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的肯定。因此,我们必须...
糖尿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对于医学生而言,围绕该主题开展论文研究既符合临床需求,又能锻炼科研能力。以下从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研究的全流程进行拆解,帮助医学生系统掌握从选题设计到成果发表的关键环节。一、开题设计:聚焦并发症的机制与干预靶点糖尿病并发症涉及多器官损伤,包括心肌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开题时需明确研究方向:若选择临床研究,可对比不同...
一、题目精雕细琢题目规范指南题目需简洁明了,具体准确,能够高度概括论文核心内容,便于关键词的选定,并符合题录、索引及检索的相关原则。英文题名撰写要点英文题名以短语形式为主,名词短语尤为常见,需明确中心词并巧妙修饰。词序至关重要,不当排序可能导致表意不清。避免使用陈述句,以免题名显得判断性过强且不够精炼。特殊情况下(如评述、综述、驳斥性文章)可考虑使用疑问句,以激发读者兴趣。英文与中文题名内容需保持...
在学术研究的殿堂中,SCI论文的发表是衡量研究者成果的重要标尺。然而,许多学者在投稿过程中因触碰期刊的“隐形红线”而功亏一篑。本文将系统剖析那些可能导致稿件被秒拒的禁忌行为,帮助研究者避开雷区,提升发表成功率。一、学术不端:触碰即出局的致命伤学术不端行为如同研究领域的“高压线”,包括数据造假、抄袭剽窃和隐瞒利益冲突等。数据造假如同建筑中的偷工减料,即使外观华丽,一旦被审稿人发现结构性问题,整篇论文...
在评职称时,专利和发表论文是两个独立的加分项,不能互相代替。也就是说,专利不能代替发表论文,发表论文也不能代替专利。这是因为专利和发表论文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专利是一种技术成果,体现了申请人在某个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在职称评审中,专利的加分通常比发表论文要高,因为专利的申请需要经过国家专利局的审查,通过后才能获得专利证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含金量。发表论文则是学术...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文书以严密逻辑与完整证据链著称,这种特质恰与统计描述追求的精准性形成奇妙共鸣。当我们将法庭辩论中对事实的严格论证模式移植到商业数据分析中,用户购买行为的数字图景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晰脉络。数据呈现的法庭逻辑结构法律文书的层次化叙事结构为统计描述提供了范式。以"销售额与广告投放相关性"结论为例,需如起诉书般逐层递进:首先展示广告费用与销售额趋势的同步波动曲线(类似案件时间线),随后...
影响因子:0.400
影响因子:3.230
影响因子:1.182
影响因子:67.440
影响因子:0.514
影响因子:1.770
影响因子:2.646
影响因子: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