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 科学 研究,体感温度=气温-4*(每秒风速(m/scc)),可见人的感觉,特别是对外界冷暖的感觉与风的速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是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气象因素,笔者对人的体感温度与风速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期能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感温度;风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时,一般都注意气温的高低,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与我们自身实际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是不一致的。气象要素对人体的影响是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感觉系统等来实现的,体感温度是指人感觉到冷热的温度感觉。人的冷暖感觉除了和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外,风速的大小也是重要因素。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表示出人体环境的冷暖感觉。在 自然 环境中,风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只是有时微弱,有时猛烈而已。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风速大小会使人的冷暖感觉差异很大,风速的大小决定着人们的体感温度。
1 认识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是综合多种数据算的。生活中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会与我们自身实际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因为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体感温度是指人感觉到冷热的温度感觉,也称体感气候,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皮肤温度与气温之差。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m/s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现象。有的地区专业气象台为了能进一步给社会各界朋友们提供更加贴近生活的服务,已推出了体感温度(舒适度)预报,希望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
2 风速对人体体温的调节
风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风的预报包括风速和风向两项。风速的大小常用几级风来表示。风的级别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在气象上,目前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为12个等级;在天气预报中,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听到“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大时的风力。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当风的速度大于1 m/s时,就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感觉。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候如果你坐上敞篷汽车奔驰前进时,马上就会感到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风作用于人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和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在多数情况下会高于周围环境的气温,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在无风或微风情况下,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变换很弱,这就在人体和自然空气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层。3 人类对气温的管理和掌握
气温对人类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学会气温管理,即掌握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区的气温变化及 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的装备、服装配置。学会对气温及变化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直觉判断,这就要经常携带一个气温表,经常性地对照观察、体验。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点为当日最高气温,为其峰值;而夜里2点一3点是最低点。这一日之间的温差叫日较差,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地形、季节、天气状况等因素相关,一般说来,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内陆比沿海地区、晴天比阴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较差大。在森林中,由于森林的储存功能,日较差小。林中要比无林地气温低0.7℃~2.3℃,夏季低8℃~10℃,冬季低4℃~5℃同时森林中的湿度也较大,故在森林中露营应当注意这一问题。4 空气对气象的作用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个过渡层就在贴近人体的表面起到了保暖作用。可是,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风能加强热传导和热对流,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便不断地被新来的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这就是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刮风天比微风时使人感到寒冷的原因。
气温和风速的变化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气象要素,而当我们根据冷暖增减衣服时,除了要注意气温的高低以外,还要注意风速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衣着和环境冷暖相宜。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掌握 自然 规律,从而利用其规律,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电视作为具有综合传播优势的媒介成为公众的首选,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视科技类节目比重小,新闻报道缺少新形式,少有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如何增强科技节目的可视性。实现有效传播,值得大家共同探讨。自从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公民科学素养”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便走人了人们的视野。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公众的科学精神仍需培育,科学素养也要...
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救助,心理救助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包含事前的准备、应急和善后的完整建构。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完整的过程评估、分级分类的响应、强有力的应急救援保障、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 论文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重大自然灾难、公共卫生、社会骚乱...
“五五宪草”于20世纪30年代由南京国民政府主持制定。在当时民主、宪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却在宪法草案中将中央政治体制确定为实质上的总统独裁制。从社会、思想渊源以及当时国民党内保守势力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总统独裁制之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质疑。 1“五五宪草”中的“总统独裁制&rdq...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健全危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多边合作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
摘要:“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
邓小平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体。邓小平善于从全球的高度来分析战略态势,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人类的发展中来界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的进步、发展保持一致性。他强调,依据时代主题来确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主张在国际交往中要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确定中国对...
本文论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在国际中所处的地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走向。 (一) 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中日关系是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日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对此,日本是极为重视的。1989年后日本首先恢...
老年人口的激增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我国老年市场的开发却相对滞后,这一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尚未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对老年市场及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对企业开发老年市场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前言 2006年,国务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01年至210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可分为3个阶段: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
市场价格机制的缺陷使得政府的价格干预成为必要,但政府介入价格运行具有层次性和局限性。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我国应重点加强价格形成和价格调控两个层面价格干预制度的修正与完善。 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我国价格体制已历经30年风雨。1998年5月113《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的生效实施,是我国价格法制建设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标志着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价格调控监督体制和价格法律法...
进入21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日益拓宽加深。然而,随着区域次区域合作渐成主流,多方战略角逐态势日益突出,竞争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从而有损于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的共同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势将走向整合的新阶段。 中国的周边按区域划分,主要由东亚、中亚和南亚三个区域组成。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
影响因子:1.475
影响因子:3.550
影响因子:2.997
影响因子:0.680
影响因子:0.260
影响因子:0.3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