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形成过程,阐述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的观点,指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质上是区域技术结构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的过渡,并论述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论文关键词]技术 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 升级机制
O引言
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取新材料供给系统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主要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傅家骥教授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对技术创新的广义定义,即技术创新就是创新。以傅家骥教授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为基础,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主体在创造新的技术(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下同)、新的市场、新的材料来源和新的企业组织等方面所具有的素质和本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区域在创造新的技术,即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方面所具有的素质和本领。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过程,它以区域劳动者为能动主体,通过对投入生产要素进行能动转换,创造出新的创新产出(如表1)。
其中,投入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企业组织等,区域创新产出包括新的材料来源、由人力资源转化形成的新的人力资本、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企业组织等。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已进行过很多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从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还不多。在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正在升级的今天,从这个角度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研究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1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
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它包括人们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劳动者在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投入生产要素进行能动转换形成的。在区域创新投入要素中,技术是整个创新投入结构的基础和核心。
1.1技术决定创新资源的利用程度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创造出自然资源的代替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而且还可以通过对生产工具的改造节约自然资源利用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如江苏省1999 200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57605元、6325元、72%5元、86261元、204676元、120796元,而主要工业企业煤炭和原油的产值消耗率分别为0.9r7万吨/亿元、0.92万吨/亿元、0.87万吨/亿元、0.83万吨/亿元0.73万吨/亿元、0.68万吨/亿元。由此可见,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煤炭、原油产值消耗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江苏省技术发展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技术决定劳动利用程度。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边际产量与劳动边际产量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类“节约资本的”、“节约劳动的”、“中性的”。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导致整体就业水平的不同变化,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水平下降,资本节约的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水平上升,而中性技术进步则不改变就业水平。
技术决定资本利用程度。资本以货币形式进入生产环节后,转化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现为固定资本,主要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另一部分表现为原材料、燃料等流动资本。技术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工艺减少对原材料、燃料等的利用量,从而减少整个生产流程中资本的利用量。技术进步对资本具有正反馈作用:(1)新技术的采用不仅可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经济学理论研究发现,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明显的报酬递增,从而使平均成本下降;(2)新技术产生新的产品,与原有产品比较,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也高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3)技术进步可使生产函数上移而产量规模的增大又会带来资本存量增长加速;(4)技术进步还能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放宽资本增长约束进而加速资本的增长。
1.2技术决定人类需求的实现程度
人类需求受到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技术极为落后,人们即便有到太空遨游的愿望,也因缺少飞行器而只能是梦想。工业经济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使用,刺激了人们对衣食住行方面新的需求。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在通讯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发展历史表明,正是技术在人类需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粱。
1.3技术决定企业的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决定企业信息的传输速度,从而决定了企业组织的形式。在早期的企业组织中,信息传输速度比较慢,企业组织的各层所管理的幅度比较窄,因此,企业组织的层级较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各层管理的幅度在不断扩大,使得企业组织逐步向扁平化发展。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主管可以随时了解组织内各部分的发展状况。同时,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生产、虚拟设计、虚拟销售等中间组织形式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企业组织的形式。
综上,在区域创新投入结构中,技术决定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利用程度,决定着市场需求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区域企业组织的形式。所以,技术是区域创新投入结构的核心,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江苏省2000—2005年的R&D资本分别为73亿元、29.3亿元、117.26亿元、150.46亿元、269.83亿元,与江苏省2000—2005年全要素生率的相关系数为0.7352%,这说明江苏省技术进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起着基础性作用。
2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
如前所述,区域创新产出包括新的材料来源、由人力资源转化形成的新的人力资本、新的技术、新的市场和新的企业组织等。在区域创新产出结构中,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产出的核心,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动力。
2.1新材料出现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新材料便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高新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实际上都和材料问题有关,可以说,没有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就没有发展高科技的物质基础,就没有新的技术产品和产业进步。因此,掌握新材料是一个国家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之一。当今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把新材料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然而,每一种新材料代替旧材料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例如材料中的青铜器代替石器,铁器取代青铜器,是冶炼技术创新的结果;水泥出现是材料技术创新的结果;半导体、高集成芯片的出现则是电子技术创新的结果。
2.2人力资本的形成以拥有新技术为主要标志
劳动者是技术的载体,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就劳动者而言,是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过程。而人力资本的形成则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培训,使劳动者拥有新的知识、技能和体质。是否掌握新的技能是评价是否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重要标志。区域劳动者只有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才能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备载体方面的条件。因此,就技术载体而言,技术创新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形成实质上是技术载体掌握新技能的变换过程。
2.3新市场的形成离不开技术创新
新的市场就是新的需求,新需求的形成过程是旧需求突破均衡向新需求转变的过程。促使旧需求向新需求转换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区域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在多种约束条件作用下的增长(如图1)。
区域市场需求的扩大从长期看虽然没有止境,但在一定时期内,市场需求的扩大经常会遇到障碍,当市场需求遇到阻滞后,其扩张的冲动并不会因此减弱,要寻找其它要素的替代,但由于生产要素间的关系受到技术的约束,所以替代的弹性是有限的。因此,需求必定寻求更有效的扩张途径,这一途径就是技术创新。因此,区域市场创新必须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2.4新企业组织产生的重要条件是技术进步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组织与技术条件具有适配性,一定的技术条件要求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与其配套如销售企业,传统销售要求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而电子商务则要求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创新的前提是技术创新。
综上可知,区域创新产出中新材料的应用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过渡以人力资源掌握新技术为主要标志,新市场的形成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新企业组织是企业技术条件变化后对企业组织的必然要求。所以,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产出的核心,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实质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即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系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从动态角度理解,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渡,决定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主体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创造出新的产品、工艺的过程。区域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原有技术,原有技术是维持原产业结构的平衡器,同时,也是阻止原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障碍。区域产业结构要升级,突破旧有产业结构均衡,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技术创新。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实质上是区域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进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运动的基本方式,也是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技术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统一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取决于经济存量的增长,还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决定区域产业结构高度的关键因素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强,则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快;区域创新能力差,则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慢。
4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在创新要素中,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在创新产出中,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在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过程中,技术始终起着带动作用,但在不同类型的产业中,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不同(如图2)。
自从G.道斯在其技术规范理论中将技术分为传统技术和高技术以来,高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国家和地区产业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根据联合国对高技术的定义,高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命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传统技术是指高技术以外的技术。根据产业中主导技术的性质,产业可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可分为区域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区域高技术产业化。
4.1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机制
传统产业是相对于具有高技术的新型产业而言,主要指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造船业等产业。目前,劳动密集型和劳动——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其创造的价值占中国全部工业产值的9o%左右,容纳了80%左右的从业人员,是中国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国传统产业虽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但传统产业比较落后。如中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生产率不到1.0t/T,机械化程度不足24%,百万吨工亡率4.55人,而美国、澳大利亚生产效率达30t/工,机械化程度达100%,百万吨工亡率0.02—0.04人。中国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速度很慢,主要瓶颈在于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较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力度。
传统产业是目前中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最集中的产业,提升其创新能力,根本措施在于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在图2中,区域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新的产品,新的产品体现着新的技术水平,代表着产品的最新技术力量,竞争力强,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使企业实现积累,贮备R&D资本,为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这个循环转得越快,区域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速度越快,区域传统产业中创新能力提升及区域传统产业升级的速度越快。
目前,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核心。提升区域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R&D资本是否具备,取决于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程度。这两个条件既是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的瓶颈条件,也是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关于R&D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是技术进步的间断性拓展,即开辟具有本质差别的技术途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扩散和融合,将其注入传统产业,以其加速传统产业的高级化进程,促进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
4.2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高技术产业化机制
高技术产业化,在宏观上指高技术作为整体形成新型产业的过程,在微观上指一项或相关的几项高技术由企业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进而发展到由多家企业生产,形成相关高技术的产业,最后再渗透到其它产业中。区域高技术产生后,虽然代表着某一领域技术上的最新成果,但并不能直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只有高技术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后,实现扩散,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图2中,区域高技术产业化循环转得越快,区域高技术发展得便越快。如江苏省1999 200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与授权专利的比值分别为0.156、0.197、0.231、0.243、0.317、0.444、0.401,说明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化程度在逐年提高,这是近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化良性循环的结果。
区域高技术产业化的瓶颈有两个,(1)高技术的研发环节,(2)高技术的扩散和规模化生产环节。关于高技术研发环节,不同区域的技术基础不一样,因此,不同区域进行高技术研发的途径也不同。先进区域技术基础较好,除引进模仿之外,可以尝试着进行自主创新。关于高技术扩散和规模化,主要靠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
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价值是双倍的,既有高技术产品开发后形成的价值,也有传统产品改造后实现的价值。采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更新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性能和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创新的速度和广度,决定着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从而决定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
5结论
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技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机制,取决于区域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两个循环转动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区域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两个循环优质高效地运转,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转制而来的新型金融机构,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先天不足,迫切地需要通过发展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风险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该文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提出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的若干建议。 2004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银行业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严格控制风险的双重压力,各家银行都面临...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时常发生供应商围标、串标和陪标的串通投标现象,不仅扰乱了政府采购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供应商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政府采购环境,助长了腐败现象,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串通投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质上是信用缺失的不正当竞争,其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由于串通投标的手法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加之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无论是采购代理机构还是监督管理部...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手机大众传播特性的突显。手机人性化的传播方式,深得中国人的偏爱,并且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参与了现代性的建构。社会现代性出现了新的向度,亦即与传统中国社会颇多相似的现代性受到重视。手机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正是应了这种趋势,并且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现代性的复苏。 论文关键词:手机;人性化;文化;现代性 2007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3.65亿户,自196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移...
我国的商事法律制度显得分散、混乱,缺少一个起统领作用的灵魂和核心,存在诸多问题,应通过制定《商法通则》来予以完善。我国商事法律制度是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商事法和民法一起构成调整商品经济的基本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国的商事立法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进入了建立现代商事法律制度的新时期。此后我国与市场...
企业并购是一个由来己久的实践性课题。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源整合在并购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并指出了当前的对策和解决思路。 1.人力资源整合是影响企业并购的重要因素企业并购不仅仅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整合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为社会或者组织创造财富的人群,人力资源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
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发展高端服务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以厦门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厦门信息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战略重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现代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信息服务业,人们将通过汁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
税收作为攀枝花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手段,作为税收执行者攀枝花税务机关应加强我市税源监控,提高税源监控质量,实现税收目标。 马克思说过:“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攀枝花市政府提出攀枝花市走工业强市之路战略,要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要保证工业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税源作保障。结合攀枝花实际,我们税务机关如何加强税收管理,实...
“突出活动重点,注重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合力;突出活动主体,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突出活动范围,注重发挥党员群众参与热情。”作为全省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五个试点县之一,绥阳县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 论文关键词:学习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活动主体示范作用领导干部活动范围群众参与 作为全省第二批开展深入...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逐年增长的环境下,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当毕业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压力和竞争时会表现出紧张与不知所措,文章将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角度分析,找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应当使用的营销策略,使其“以智取胜”。[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自我营销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充始于1999年,历经8年到今天,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71...
鉴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在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农业灾害救助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构建此制度的构想 构建农业灾害救助法律制度对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法学研究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农业灾害救助法律制度,但我国关于此制度在《农业法》中仅有几条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67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660
影响因子:0.300
影响因子:3.473
影响因子:3.201
影响因子: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