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云平学术网!商务合作:journal199@163.com,投稿邮箱:vzazhiqk@163.com

首页 > 学术资讯 > 行业要闻 > 医药出海:中亚市场的中国机遇

医药出海:中亚市场的中国机遇

上传时间:时间:2025-08-11 17:42:51

  • 关键词:
  • 医药出海;中亚市场;中国机遇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中亚五国正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这一趋势背后,既有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离不开中国医药产业自身积累的独特优势。

政策东风:构建医药出海的制度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为医药企业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苏莱希曾指出,该倡议通过促进贸易畅通和金融互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赢。具体到医药领域,中资银行已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145家一级机构,为包括医药项目在内的跨境合作提供融资支持。以政策性银行为例,其对共建国家的贷款规模已达3.1万亿元,并重点支持了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这种资金支持模式同样适用于医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自贸区优惠政策则从税收角度降低企业出海成本。2024年最新调整的进口暂定税率覆盖1010项商品,医药原料及设备可能享受关税优惠;而出口退税政策允许外贸企业退还采购环节增值税,使药品能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对一类企业,退税流程可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完成,显著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产业链优势:从成本控制到全链条服务

中国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完整的产业生态。就像建造一栋大楼需要从地基到装修的全流程团队,我国医药产业覆盖原料药生产、制剂加工、包装物流等所有环节。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企业在中亚市场具备显著成本优势——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风电项目展现的中资企业大型项目执行经验,同样适用于医药产业园建设。

保险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风险应对能力。由中国再保险集团等23家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已为境外570亿元资产提供保障。该机制可覆盖医药企业在中亚面临的政策变动、汇率波动等特殊风险,如同为出海项目装上安全气囊。

市场机遇:中亚医疗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中亚地区正经历医疗体系升级的关键阶段。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药品市场80%依赖进口,本土产能集中在低附加值制剂。这种供需缺口与中国医药产业的中高端产能形成完美互补,类似中老铁路带来的交通基建升级效应,中国医药企业有望复制这种成功模式。

区域性税收协定创造更优营商环境。我国与30个国家或地区签署的协定税率,可能使医药原料进口成本降低10%-15%。这种政策组合拳的效果,就像自贸区的产业扶持资金与租金补贴叠加,产生乘数效应。

实施路径:从贸易渗透到本地化深耕

短期可通过出口退税政策快速打开市场。利用15%的平均退税率,企业可将更多资源投入产品认证(如哈萨克斯坦GMP认证),这类似于跨境电商初期通过免税政策建立品牌认知的策略。

中长期则需要建立本土化运营体系。参考中资银行在共建国家的机构布局经验,医药企业可在阿拉木图等枢纽城市设立区域中心,逐步辐射周边。一带一路共同体提供的风险保障,能够支持企业度过3-5年的市场培育期。

在这个价值重构的时代,中国医药企业走向中亚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商业模式的升级。通过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把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定价话语权,有望在这片新兴市场书写新的产业传奇。正如雅万高铁重新定义东南亚交通格局那样,中国医药解决方案或将重塑中亚地区的健康图景。


学术期刊在线咨询

相关新闻

推荐期刊

友情连接 :

云平学术交流网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京ICP备20251032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