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收支管理、特别是基层收支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收支管理、特别是基层收支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和规范非税收人管理,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但改革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文章拟结合工作实践,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人管理提出粗浅见解。
一、非税收入的 历史 沿革和特点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必须对非税收入本身的历史和特点进行研究。只有掌握了非税收入的 发展 规律 、特点和管理要求,才能正确地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一)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
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在《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中已经有了明确界定,这里不再赘述。非税收入概念源起于预算外资金概念,预算外资金最初泛指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性基金、专项收人、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因为管理较为松散,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甚至未纳入财政管理,故名之“预算外资金”。随着改革的推进,管理的加强,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捐赠收入、彩票公益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也涵盖纳入财政管理的范围。预算外资金的概念渐渐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非税收入概念应运而生。非税收人概念及其范畴的提出,是深化改革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规范收人机制上向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不简单是范围的扩展,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是一个质的飞跃。非税收入与税收并列,这样从理论上就把非税收入摆到了与税收同等的高度,提高了非税收入的重要性。
(二)非税收入的特点
非税收人是指除税收以外,巾各级、周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职能的社会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权力、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财政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相对于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来说,非税收入具有灵活性、补偿性、专用性、不稳定性、非普遍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灵活性:灵活性是指非税收入在实现财政职能上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补偿性: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社会需要分为纯公共需要和准公共需要,纯公共需要由通过税收全部满足,社会准公共需要则只能由税收部分满足,不足的部分则要收取一定补偿费用,这就是非税收入的由来。专用性:非税收入是提供准公共服务取得的收入,带有一定的补偿性。不稳定性:税收具有固定的税率、征收范围,调整变动一般较小。非普遍性:非税收入的普遍性,是指征收非税收入不带有普遍性,只是向需要提供准公共服务的人群征收非税收入,而不需要提供准公共服务的人群则不需要缴纳非税收入。自主性:府非税收入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设立的自主性;二是缴纳的自主性。
由于非税收入内容广泛,性质不完全相同,归纳的特点,对于非税收入主体是适用的,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一项非税收入。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非税收人的特点,对于加强和规范非税收人管理,提高非税收入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
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是对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o4153号),正式吹响了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号角。《通知》的下发,对非税收人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确定了大的指导方针。从地方到,对于非税收入管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对于强化非税收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很多地方财政部门都陆续成立了非税收入专职管理机构,为加强非税收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制定了一些地方性非税收人管理法规和文件,为全国性立法作出了有益探索。三是将非税收人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统筹安排。四是建立了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制度,加大了非税收人的监督管理。五是强化征管措施,加强了征收管理。实行了收缴分离制度,有效地杜绝了执收环节截留坐支行为的发生。改革推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改革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没有统一同定的管理模式,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认识不一,很多地方还停留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观念和模式上。离规范化、 科学 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文章从知识管理的发展与重要性展开论述,说明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应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管理知识的能力处于企业战略的中心,拥有高超的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企业战略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
提高营销者的文化品味,打好文化牌,是营销者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需求在高水平上得到满足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牌的重要性 文化科学虽有,,,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年克鲁伯$&’()*、。-*。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统计,./,(,#$,年的.,年中出现的文化定义有,01种,这些定义包含的内...
本文主要研究作为具有最广泛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手段之一的电视传播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分析了永州市电视传播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的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电视传播,促进永州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力图使电视传播能在永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好的良性作用。 电视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首,在大众传播方面的霸主地位不容动摇,占有最大的受众规模。2006年中国内地年龄在4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规模达到l1亿9900万人,占全国4...
产权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能够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产权与会计相结合的研究正在为中国会计研究开辟崭新的道路。从产权的视角对会计的诸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解释会计现象,解决会计问题,谋求建立产权会计,这对于推动和发展会计应用理论,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改革,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关系进入经济生活,客观上要求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转变为产权关系。产权经济学是经济学...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事例并非罕见。而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市场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承受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亦即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得失业的大学生不至于影响社会安定,则市场的调节作用将是有效的。而目前的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制度都可以暂时解决他们的就业危机,但两类保障模式存在着差异性。文章从当前就业市场失衡的现状入手,论证了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优...
学术界对合作主义研究自古就有,中国对合作主义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但是合作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则是与福利国家联系到一起的。这个意义上的合作主义被视为三方伙伴主义,它是社会中劳资冲突的一种基于国家、资本、劳工的利益调和的解决方式,在政府、雇主组织和劳工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制度化合作。福利国家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合作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仅源于合作主义,福利国家的发展及未来走向都与合作主义...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效益,这种效应的取得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之一。本文在提出财务协同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财务协同在企业并购中的几种表现,并对财务协同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作了一定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并购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人们日益熟悉的经济现象,一般地说,在经济发展较快,即宏观经济处于高景气度的阶段,并购发生的数量也就较多。世界上最早的并购发生在美国,到现在已有ioo...
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进行研究,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涵及动因,指出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其次探讨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阶段,并论述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最后指出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率将继续提高,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 21世纪初中国经济...
企业并购一直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的企业也加快了并购的步伐,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就企业并购当中的银行借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可以为参与并购的企业控制银行借款融资风险提供借鉴。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世界经济将呈现一种新的格局,企业并购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的企业也开始了高调的并购之路,跨国并购诸如中铝并购力拓、中国五矿集团并购OZMinerlas,...
网络消费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不仅在于其价格的实惠、消费的便利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具体说来:网络消费迎合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暗合了消费时代享乐主义消费观,契舍了个体认同的需要,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耦合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鉴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商店应充分认识并主动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心理,以便促进网络消费的持续发展...
影响因子:0.470
影响因子:4.384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2.627
影响因子:2.040
影响因子:0.110
影响因子:3.280
影响因子: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