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影响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主客体状态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活动 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指的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才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有两种:作为个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和作为群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不是所有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体和群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些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而是“在场”的主体。这种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有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也有无一定组织形式的非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在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关系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个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都是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中的群体因素为依托的,没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群体主体这一因素,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因而也就无从发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的作用。而人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主体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个体主体的。因为教育管理群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主体来实现的。我们知道,主体之所以能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主体能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能主动地施加影响。不能主动地发挥这种影响作用的主体即使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发挥主体作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具有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权力,作为主体的个体或群体才有可能主动地对客体施加影响。对权力有多种理解,最简单和最通常的理解,权力就是影响力。这里的权力既指职位权力也指非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是主体具有一定的管理或领导的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职位权力越大,就越有利于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非职位权力是由主体的知识、能力、经验和人格魅力等非职位所带来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主体非职位权力也能对客体发生影响,所以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主体的职位权力,也要重视主体非职位权力的作用。
第二,具备相应的能力。主体有再大的权力,如果没有能力,也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这种管理能力是指一般的能力和与主体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地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所谓一般能力是指主体所应具备的一般的心理能力、一般的动作能力以及一般的综合活动的能力。所谓心理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水平的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等。动作能力反映的是人的动作水平的能力,如人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等。综合活动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在人的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这三种能力的关系是,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基础要素,活动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系统。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说成是一个人的整个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的综合活动能力的时候,不能忽视了作为这种能力基础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相应的管理能力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综合活动的能力。这是主体在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以及业务工作能力等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也构成了主体管理能力的系统结构。主体从事管理活动,首先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就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做出谋划并加以推行,这就需要组织协调能力要进行组织协调就要与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人际沟通的能力;在计划实施和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决策应变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与主体的业务活动范围有关的,因此主体还需具有业务工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以上五个方面能力的具体内容和发挥的状况,与主体所处的管理层次和职位或地位的高低有关,即与不同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比如对层次和职位或地位较高的管理者来说,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来说要求就要高一些;除此之外,还与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即与管理者对自身地位,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有关。一个的有事业心和负责任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水平和发挥的状况要明显优于那些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管理者。
第三,还需具备相应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是指主体的业务工作能力所离不开的业务知识,而且更为重要是离不开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教育管理有它独特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它需要懂得教育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胜任。我们认为,如下这些知识是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所必备的。这些知识包括:从基础知识来说,有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基础知识来说,有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知识来说,有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作用对象的人和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的人而不是物,除非人们在讨论教育管理活动客体时另有说明。教育管理活动中作为客体的人的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客体和作为群体的客体。教育管理活动中客体的个体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实质性要素;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群体要素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表征性要素。这是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有时教育管理活动主体虽然也要与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客体发生关系,或者说也要考虑到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群体的因素,但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人,以及由于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客体和群体的客体所具有的上述这些特性,就使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充分注意人的特性,要注意处理好作为个体的客体与作为群体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物的要素是一个广义的物的要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物,也包括财、信息和时空等要素。有人认为,在教育管理活动的物的要素中,除了物、财、信息和时空以外,还应包括事件。我们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
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人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物这个要素的,当然反过来,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物这个要素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人这个要素的。上面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将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这两个要素分开来说的。
二、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一般存在着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本能态。这种状态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所表现出的与人的本能有关的那些状态,它有时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也有时表现在人的有意识之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主客体这时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都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第二种状态是一种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或应对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自觉意识的状态,这时人的言行表现得比较理性,具有较强的自制力。第三种状态是超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一种状态。
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状态一般呈现出三种关系。一种是顺位关系,另一种是错位关系,还有一种是交错关系。顺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一致的。错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不一致;交错关系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状态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前两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只是个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这时主体和客体所呈现的状态关系要么是顺位的关系,要么是错位的关系。后一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单一的主体面对多个客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这时这一主体对于其中一个客体而言,他们的状态关系可能是一致的,是顺位关系,但对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客体而言,其状态关系可能就不是一致的了,而是一种错位关系。
认识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助于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认清自身的状态和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处的状态关系,并根据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为好,这个没有定论,大多数情况下应以常态为好,但也不一定,有时本能状态也是需要的。比如,一个领导者在常态下作报告时,以本能状态的口吻说一两句玩笑的话也未尚不可。有时超常状态也是十分需要的。如领导在如开动员大会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超常状态,以更好地感染和打动听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主体客体的状态有一点是要肯定的,这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其状态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试想,如果一个主体和客体,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状态,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那么,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关系究竟以哪一种关系为好呢?这个也没有定论,也要视具体的时间和状况。一般以顺位关系为好,但有时出现一点错位关系也是需要的。如当一个领导者以超常的状态在台上做发展规划的演讲时,听众也处于一种超常状态当然也很好,但如果这时听众中有人头脑仍然很清醒的处于一种常态去审视演讲者报告的内容,这对报告人所讲的规划目标的科学制定与实施措施的具体落实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
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只分析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需分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关系的分析只从主客状态的角度来讨论,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而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还必需深入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做一步的分析。
第一,对立统一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形式。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要运用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来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正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组成,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组织,占据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产生一些不协调和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其次也要认识到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消除这种不协调不可控的矛盾因素也是必然的正常的。这是因为,虽然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并协调一致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时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的桥梁。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和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程度。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是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活动中来实现的,其过程是由相互知之较少到知之增多,由彼此的表面认识最后达到彼此深刻的认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交往既是主客体认识活动的方式,也是主客体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就是说,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也是在主客体的交往活动中来完成的。交往的内容不同,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内容也不同;交往的范围越广,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面就越广;交往得越深,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力度也就越大。
要认识到要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重视认识活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以往讲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影响,不注意以主客体间的相互认识为基础来谈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以致使这种影响成为空中楼阁,其影响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双向性,即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只注意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或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单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虽然对形成主客体关系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双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对主客体的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第三,对象化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所谓教育管理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主体和客体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客体身上,客体也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主体身上。这种对象化的产物要么是物质的,要么是精神的。前者如房屋和器材设备,后者如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等。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由对教育管理活动对象化的理解我们很容易看出,对象化确实是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因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结果都体现在主客体的对象化上,或者换句话来说,都是由主客体的对象化所带来的。
对象化过程主客关系发展变化分析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认识到,在主客二分阶段,由于强调的是主客二分,在观念上容易出现只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在管理形式上容易出现只主张领导对被领导的权威或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服从的现象。这时的对象化可能只是单向的,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
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教育管理活动中不民主和不平等可以从主客二分的哲学上找到一点依据。另外,这种从主客二分的角度看教育管理活动,容易忽视了对物的价值关怀。因为这一阶段只是把“物”当“物”来看待。然而在主客合一即主体间性阶段,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主体,教育管理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应是平等的和民主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教育管理中的民主、平等和参与管理,也可以从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主体间性找到一些依据。此外,由于主体间性的教育管理活动观不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象化,而且还指人与渗透了人的价值观的物之间的对象化。这样管理活动就不仅要注意人与人的价值关怀,而且还要注意人对物的价值关怀。如学校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要注意物质环境所反映的人的价值观念及这种价值观念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后现代主客关系哲学——主体间性给教育管理活动对象化所提供的全新的人文意蕴。当代中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不能只停留在主客二分的管理阶段,而要用主体间性的理论来更新教育管理活动的观念及实践,使教育管理活动的对象化充满人文的情怀。
以上我们把对立统一看作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形式,把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看作这种作用和关系的内容,而把对象化看作是这种作用和关系的结果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然而,对立统一,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对象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中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我们将这三个方面分开来进行讨论,只是想把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说得更清楚而已。
现代武术是在现代性条件下,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挤压下凸现而成的。武术如何显现出现代性要素,仍然是武术发展的时代课题。因此,认识武术文化的现代性既是今天研究武术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如何看待现代性,成为现代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马克斯·韦伯把现代性定义为理性化,其意思是:现代社会,是合乎科学地、合乎进化规律地、合乎逻...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追求新课程基本理念之风迭起,教师作为新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同时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既有《教育法》所规定的基本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也有为追求新课程基本理念而理性,创新地运用教育教学自主权的义务。据此,现代教师必须整合运用教育教学自主权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教学自主权是我国《教师法规定的,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权利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
语言走信忽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培养交际能力走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创造友好的教学坏境,营造良好的交际气氛,开展丰畜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以及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为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典定基础1、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场白,活跃课堂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
基于电子档案袋的本质特征,尝试从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组建具有知识管理功能的教师电子档案袋理论框架,并就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1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化既有一般教师专业化共性的一面.又有自身的特色构成要素。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独特性,要求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既要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即教育专业要素,如何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规范传授给学生的教...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要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转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德育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一条有效的语言学教学途径一直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分析什么是和谐课堂,进而利用和谐教学、和谐环境等理论方法指导语言学教学的实际,达到构建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语言学课堂和谐课堂的构建 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离不开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可以通过教学对话、反思和英语教师教育三个途径形成。英语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学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在经历了学习者因素诸多探讨(包括学习者自主)之后开始了对教师课堂作用的研究。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那么大学英语...
本文针对日前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讨论了在中职教育中,重视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强化规范。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等加强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rdquo...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电子行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电子人才需求的增长。本文从电子企业用工调查,就中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引发中职教学的思考。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际电子领头企业看准国内劳动力相对廉价的机遇,竞相抢登中土,纷纷将劳动密集型的电子生产基地移迁我国,建立了许多的电子_I=业园区,带动了一大批国内电子产业蜂起,其行业一直保持优势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电子行业现状 (...
建构主义(consauctivism)学习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文探讨了大学微生物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式等方面所作的一些变革和完善。 一、引言受传统大学微生物教学方法的影响,本文发现在大学微生物教学中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现象一:学生习惯听老师讲解和花大部分时间...